假如抵達彼岸的途徑是一座堅實的橋樑,那麼我想詩的語言就如「跳石過河」,是零碎的,可以自由跳躍出自己的路線,不受束縛與綑綁。有時,文字語言並不是越多越好。高密度的文字雖然有助於精準的表達與描述,卻也被困在裡頭。詩的語言看似鬆散,卻給予了思想的空間,閱讀詩的文字並不會被灌輸該擁有什麼想法,有時甚至是讀者與作者的交會構成詩的一部分。
read more假如抵達彼岸的途徑是一座堅實的橋樑,那麼我想詩的語言就如「跳石過河」,是零碎的,可以自由跳躍出自己的路線,不受束縛與綑綁。有時,文字語言並不是越多越好。高密度的文字雖然有助於精準的表達與描述,卻也被困在裡頭。詩的語言看似鬆散,卻給予了思想的空間,閱讀詩的文字並不會被灌輸該擁有什麼想法,有時甚至是讀者與作者的交會構成詩的一部分。
read more比起一般直接從外面找出「型」的方法,老師要我們想像自己像在雕塑一樣,首先捏土,自由地把對物體的感受、形體化為線條;接著再慢慢雕塑,找到整個體積感和「型」。老師說,這需要發揮想像力,就如在捏陶一樣,遠離自己的「面」對往外推,感受到裡頭的形狀,如此慢慢建構起整個物體。相較於上一堂理性的透視,今天真的是非常感性,對我來說也比較好上手。神奇的是,這些看似凌亂無序的線條,經過慢慢的填充、雕塑之後,居然形成很棒的形狀。
read more綜合之前的網格練習,老師教我們用透視的方式,把物體都拆解成各種柱狀體、椎體,找出裡頭的中線。以貓咪為例,把身體當作彎曲的圓柱體,當找到裡頭的軸線時,甚至可以再直接畫出轉頭的貓咪、不同角度的面向。重點是,這樣的按照身體形狀的透視劃分,並不是基於對貓咪身體的知識瞭解,而來自對「身體、型」的感覺。
read more疼痛伴隨著我長大,我也一邊閱讀與書寫,這本書恰巧提到了「疼痛書寫」是一種改變神經迴路、改善疼痛的方式。某方面來說,我的書寫動力來自疼痛時時刻刻提醒著我自己仍然活著、呼吸著。然而,這並非全然是負面的,也並非一種自我安慰,疼痛確實如情緒一般的起伏,無時不存在我身體之中,它成為書寫的筆墨,令我成為恰如其是的自己,成為我存在的方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