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

《聆聽疼痛》|閱讀心得

By 文揚 Wen-Yang 17 February 2023
《聆聽疼痛》|閱讀心得

花了一大段時間,我才終於整理《聆聽疼痛》這本書的心得與書摘,過程中非常掙扎曲折,一方面是認同書中所寫的文字,另一方面卻抗拒把自己不斷放到疼痛的思維裡頭,顯得矛盾。說也神奇,其實早在幾年前我就在阿勇的推薦下接觸這本書,當時我只覺得內容普通,大部分著重在文學的引用,直到近幾年學習到現象學的概念,瞭解到何謂意向性和寓居於世,我才恍然大悟這些內容早在書中都有出現。明明是同一本書,卻在幾年之後閱讀起來完全不同,原來是我自己沒有看懂那如同密碼一般的現象學概念。 ⁡

這本書對我來說的意義重大,不只填滿了原本處於疼痛狀態的空白與匱乏,指引出了「隱喻」的一條路,也透過現象學告訴我疼痛的「失語」、意向性的缺乏,種種因素讓人因疼痛而變得孤立。《聆聽疼痛》解析了「疼痛」究竟有什麼意義,作者也以自身疼痛的經驗去說明,讓人更瞭解疼痛是如何對人造成影響,我們又該如何緩解,在語言中找尋救贖。 ⁡

最重要的是,我認為在書中堆疊起關於疼痛的知識和概念,在某些端點上指向了更根本的位置—疼痛能夠被詮釋為受苦的經驗,是人們受苦的縮影。我之所以如此理解,是因為疼痛始終是具有連續性的經驗,更仔細地說,人們應對疼痛的模樣和方式,都能被詮釋為一種「受苦的機轉」。 ⁡

由於我覺得書裡重要的地方太多,因此就先整理幾個重點:


一、意向性的缺乏

⁡ 疼痛,除了容易讓人進入一種失語狀態之外,其不可見的特性也讓人更容易感到孤立。當我們更仔細理解疼痛時,會發現疼痛是個高度「內捲」的經驗,讓人如漩渦般蜷曲,沉落海底。書中提到:「疼痛的難以捉摸有兩個基本原因:一方面,它缺乏意向性(intentionality),另一方面,作為一個身體事件,它是難以接近的。」 ⁡

疼痛不像其他的內在經驗,它並不指涉任何對象,而是以一種直逼「自我意識」和「存在」的尺度現身,疼痛以身體為起點侵入了我們的心靈,甚至佔據了自我意識,使我們不停質問自己是誰。就像《随机波动》節目曾討論到的,疼痛並不屬於意識或身體,而是處在兩者之間,藉由疼痛能夠意識到身體的存在。 ⁡

「生病,特別是疼痛,改變了這樣的視角。我們像軟體動物一樣轉而向內收縮,結果我們和這個世界的關聯性—說話、行動、想法和感覺—開始崩解。什麼事都變得無關緊要而多餘,只除了我們內部發生的事:疼痛和其他奇怪的感覺。」P.34 ⁡ ⁡

缺乏意向性的疼痛,就好像沒有出口的漩渦一般,但我們始終會奮力找到一種方式去應付這種窘境。書中提到許多著名的文學家是如何詮釋疼痛、以文字梳理疼痛,並且在第二部分說明「隱喻」如何成為一個強大的工具,幫助我們離開漩渦。 ⁡ ⁡


二、語言作為一種載體

⁡ 從第二部分開始,作者仔細說明隱喻的語言如何為疼痛者帶來一種救贖,從原本失語的窘境,走向一個擁有豐富圖像和文字的世界,並且,當疼痛者使用隱喻來表達時,這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過程。 ⁡

「只有賦予我那些雜亂無章的想法和經驗以某種形式—藉由語言、手勢或任何表達形式,把語詞及意義指派給它們—我們才能超越自己非常有限的世界,進入可能存在意義及語言的世界,亦即那個與人共享、公共的世界。」P.76 ⁡

疼痛的意義為何?這也是疼痛發作時經常會冒出腦中的想法。慢性疼痛就如漂浮在一片汪洋裡,四處尋覓一個永不可見的出口,浸泡在無意義感、無論多麼大聲吶喊都無人聽見,而此時我也能理解為何好幾位受苦者都曾提到孟克的《吶喊》這幅畫。為了能夠得到一點救贖,或是一絲止痛的效果也好,「語言」成為了解藥,賦予疼痛一種可見的形式和結構,更甚者轉化為「隱喻」,一方面轉移疼痛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則賦予不同的意義。 ⁡ ⁡

疼痛的人對於藉由不熟悉的事物中看出新意,其實一丁點興趣都沒有;它們並不是為了這種效果才創造隱喻。他們的最主要動機是填補疼痛的空白,想辦法讓他們的疼痛對自己、也對別人有實在感。當我們感到疼痛時,我們並不是選擇使用隱喻,而是被逼著創造隱喻,因為根本沒有直白的語言可供使用。因此,要不就創造隱喻,要不就是繼續待在疼痛的無何有之鄉。」P.103 ⁡


三、疼痛的空白、無邊界

⁡ 然而,即便知道隱喻或文字語言可以為疼痛帶來某種緩解的奇效,改變痛苦的意義,受苦的事實沒有改變,我們仍然不斷被疼痛無止盡地吞噬。 ⁡

『疼痛—有某種空白的元素』狄金生這麼說。她在詩中指出,疼痛的空白有間和空間兩個向度—它的延續似乎無窮無盡,而它所在的空間,除了她自身之外,什麼都不存在。疼痛沒有邊界、形狀和座標,它的難以捉摸抗拒著任何表達的嘗試。」P.51 ⁡

疼痛的空白彷彿另一種毫無人道的監禁懲罰,它並不是那種暴力且直接的手段,而是一種受困在空白的房間裡,摸不著邊界,安靜到你能聽見自己的呼吸聲和心跳,漸漸地讓人窒息。任何吶喊、搥打、或甚至自傷,在疼痛的空白裡是無效的,讓人在精疲力盡之前就先失去理智。 ⁡


總結:疼痛作為一種受苦機轉

⁡ 疼痛作為一種讓人沉默、感到孤獨、失去語言的經驗,我認為正也是眾多受苦經驗的縮影,探討疼痛的意義即是探討受苦的意義。疼痛雖然是每個人都曾有的普遍經驗,但每個人的感受卻又如此不同,造成了分立。 ⁡

在受苦的狀態中,以及在疼痛的狀態中,語言是匱乏的,一種由內而生的巨大匱乏感佔據著意識,而維持意識運作的語言,那些內心裡的嘀咕和呢喃,暫時受到阻礙,語言的產出停滯了,意識的清晰度下降,存在感跟著消逝。 ⁡

余德慧老師曾在《詮釋心理學》說道:「深淵就是語言不給出的狀態,是語言未誕生之處。」對於受苦者來說,巨大的深淵是個難以忽視又說不出的苦,像孤魂野鬼,也像我們自己。疼痛的機轉正好能讓我們觀察到語言的誕生,從疼痛的細語到最後發不出聲來,疼痛和受苦都是在缺乏語言的狀態下最為真實。 ⁡

疼痛雖然是生命中的不幸,但也提供我們一個獨特的機會。它讓我們在語言還沒被掌握之前,或在可知性及可表達性的邊緣處境裡,有機會陪在受苦者身邊。它讓我們置身在梅洛龐蒂稱為『原初存在』(primordial existence)的孤獨空間,這是個事物處於渾沌無名的狀態,當我們看著受苦者藉由隱喻填補這個空間時,我們正站在語言及知識從無到有的開端。我們是在根本之處見證著它們的誕生。」P.111 ⁡

寫到這裡,我很佩服作者能夠適時為疼痛找到嶄新和正向的意義,在狀態好的時候相信我也可以如此看待。然而其他時候,我感受到更多的是無意義感和束縛,意義感如鏡子般破碎並剝離,無論睜開或閉上眼睛,疼痛從來不曾消失過。很想在此有個正向的結尾,但目前的我好像暫時做不到,這篇閱讀心得正是個血淋淋的,疼痛的語言。 ⁡


後記

⁡ 書寫這篇心得花費了我很大的力氣,即便我表面上想完成,但內心深處仍然想逃避這些。我很難過的是,我還是沒有辦法好好去談疼痛,因為疼痛的密度太高的關係,疼痛的語言沒辦法書寫成一般的文章或文字。當然我可以一直不斷寫下去,因為疼痛就像我熟悉的某個人一樣,我可以寫下關於疼痛的很多事,可是這些都不太代表疼痛,僅是一種「近似值」的理解。同時,我也感到不好意思,因為去年進行「聆聽疼痛」的訪談內容還在整理中,我發現就像在書寫閱讀心得一樣,關於疼痛的一切是如此耗費能量。 ⁡

一個很少說出口的是,部落格之所以叫「聆聽疼痛」,其實是當初閱讀這本書時,很喜歡「疼痛能夠被聆聽」的概念,期許自己能夠聆聽自身而來的疼痛,將疼痛轉化為文字書寫下去。所以啊所以,現在還不是放棄的時候吧。未完待續。


閱讀書摘

《聆聽疼痛》|閱讀書摘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