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反思與心得

台北監獄酒駕班觀察心得

By 文揚 Wen-Yang 30 October 2019
台北監獄酒駕班觀察心得

六月畢業後,我得到一個機會定期前往台北監獄的酒駕治療課程(以下稱酒駕班)擔任觀察員,這是屬於法務部矯正署教化科的課程。作為禁錮人的空間,監獄不只是要懲罰犯人,同時也具有教化、矯正的功能,因此會開各種課程,像是身心放鬆、藝術治療、園藝治療等等,幫助受刑人重回社會。我所參與的課程是音樂敘說,柏偉以小型團體的方式,引導同學思考自己與酒精的關係,用書寫的方式整理自己,並且創作歌曲。

在課程期間,我除了觀察到柏偉帶領團體的方式,也看見社會上所謂「酒駕犯」的不同樣貌。由於我所見到的大哥只有十幾位,不一定代能表所有酒駕犯的情況,以下是以自身觀察經驗整理的內容和想法。


酒駕的背後:酒精成癮

在參與觀察之前,我原以為酒駕犯只是因為貪一時方便而入獄的人,但我在獄中見到的大哥們情況其實不太一樣,他們大多是酒癮者,反而比較像是因為無法脫離酒癮,時常處於有酒精的狀態下駕駛交通工具而入獄,並且大多是「非第一次入獄」的累犯。

這門課的名稱是音樂敘說,一週一次的上課頻率,大約持續了三個多月。前期的時間是引導同學們整理自己與酒精的關係、分享生命故事,透過寫作和口說的方式去講述自己的狀態,並把內容書寫成文字,後期才開始以此為材料創作歌曲。

酒駕班的大哥多數是四十幾歲的中年男性,最年輕的則是二十四歲。在聽每個人自我介紹時,很明顯地可以發現大部分人的故事多少都有幾個類似之處,例如:出生在脆弱家庭、為家人背負債務、接觸過地方黑道或賭博、曾經/正在從事粗工。另外,大多數人是在國中接觸酒精,最小則是小學三年級。

我們知道酒癮並不是短時間內形成的,而是長期喝酒的結果,他們多數人喝酒是為了紓解壓力,而壓力的來源我覺得可以簡單分為兩種:第一種來自人際關係,包含與家庭、伴侶、朋友的關係,例如:為家人背負債務、和伴侶發生爭執、與朋友做生意;第二種則是工作上的壓力,為了在環境燥熱或高勞力取向的工作中緩解壓力而使用酒精,例如:廚師、鐵工、鷹架工、磁磚工。這就如《做工的人》書中所寫的一樣,許多工人會為了減少疼痛或提升工作效率而喝酒。

值得思考的是,一般人同樣也是為了紓解壓力而喝酒,但不一定會成癮,那是什麼原因讓這群人染上酒癮並來到這裡呢


從喝酒到成癮

一般來說,酒癮的診斷方式是以量表評估,可以參考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國際通用酒癮量表Alcohol Use Disorders Identification Test (AUDIT),主要用來評估一個人的飲酒量是否會對健康造成危害。

在聽酒駕班大哥們對於自己酒癮的描述時,雖然每個人的程度不一,但是較嚴重的人都提到了失眠、睡眠障礙,這似乎是成癮的特徵之一,表示生理上對於酒精有一定程度的依賴而出現戒斷症狀,必須靠酒精才能順利入睡。

「沒有喝的時候,感覺好像少了什麼,好像沒有煙抽一樣。」

「為什麼要茫呢?」

「因為有很舒服的感覺。」

「這種感覺能有其他東西替代嗎?」

「目前找不到。」

曾嘗試戒酒多次的C大哥說自己享受著喝酒到「茫」不到「醉」的狀態,從他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酒癮給人的依賴性。

為了更瞭解成癮是如何形成的,在參與觀察的期間我也讀了英國記者Johann Hari 的《追逐尖叫》,此書雖然是探討毒癮為主,但是關於成癮的調查與研究,我認為它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它也解答了一部分我對成癮的疑惑。

「我們一直認為成癮的主要原因是化學鉤(Chemical hook)。也就是說毒品含有某種物質,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你的身體就會開始渴求它、需要它。這就是我們所認定的上癮。但化學鉤只占成癮的極小部分而已。研究證實,諸如孤寂和心理傷痛等等其他因素才是更大的標記。」- P.334

《追逐尖叫》提到成癮的主要因素其實是孤寂和心理傷痛,而化學物質的作用只佔少部分,所以應該把重點放在解決心理傷痛,我認為是這是很值得參考的。對照酒駕班大哥們的生命經驗,形成酒癮的時間點大多都是在經歷失敗、低潮的時候。某次下課我問了柏偉:「既然成癮會有戒斷症狀,那不是應該去醫院接受治療嗎?不然如何解決戒斷症候群?」他表示如果心中的問題沒有處理,只是吃藥的話也沒有用。

當我們面對失敗時,同時也面對龐大的壓力、孤寂和心理傷痛,此時人的狀態是受傷、痛苦的,而酒精能暫時緩解這樣的痛苦但是當壓力、孤寂和心理傷痛沒有被解決時,長期不斷依靠酒精來緩解的後果,會導致我們對酒精的依賴越來越高,最後就漸漸形成酒癮。因此,從根本上來說,成癮問題的關鍵是在壓力和心理傷痛所造成的傷害


每個人都有癮

或許我們先不用把酒癮想得那麼複雜,可以理解為:對酒精有高度的依賴,並且到無法自拔的程度。

柏偉曾分享說:「人很難不依賴。信仰、愛情、親情都是一種依賴,因為我們欠缺,所以才會找東西來填補。也有人跑馬拉松上癮,因為會產生腦內啡的關係。我們不是完人,重點是:有沒有可能在某個點停下來?」

不管是哪一種癮,都會讓人逐漸產生依賴,我們每個人多少也都有某種癮,像是手機成癮、糖的成癮,這都是長期累積的某種習慣,而通常這些習慣能幫助我們紓解壓力,獲得一種滿足感

酒駕班同學們選擇依賴酒精的時間點,大多是人生經歷低潮的時候,為了能離痛苦和壓力,酒精能讓人暫時拋開一切。這讓我思考到自己本身也有某種癮,依賴著某些習慣來幫助我度過痛苦,讓自己能繼續生存下去。我想,或許我們之間並沒有差太多我和酒駕班同學一樣都會想要逃離痛苦,差別只在於他們依賴的是酒精,而我選擇其他的方式,僅此而已


面對酒癮:思考自己與酒精的關係

回到酒駕班,柏偉在課程中主要引導同學們思考「自己與酒精的關係以及「為什麼會與酒精發展出這麼深的連結」。從自我介紹開始,他試著讓每個人敞開心房談論生命中深刻的事情,一邊思考自己與酒精的關係,一邊整理自己的人生。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現,要人們談論自己的過去或失敗經驗其實是很難的,我們都會為了保護自己而隱藏脆弱的一面,所以很自然地會避開重要的部分,而帶領者的角色就是適時地引導思考,幫助同學們面對自己。

這樣帶領團體的方式,看似簡單其實充滿挑戰。酒駕班的同學們是平均年齡四十歲的中年男性,經歷過社會的風風雨雨,要取得對方的信任、讓對方願意開口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幾位酒駕班的大哥細膩地分享自己的童年、工作、家庭,以及自己與伴侶的關係,這些內心話是平常不會有機會對人說的,有些是關於與家人之間難以開口的話,有些則是關於自己放不下的事,當有這樣的機會回頭整理自己的經歷時,也漸漸產出很深刻的反省。


如果要讓你寫一首歌,關於你的故事和經驗,你會寫什麼呢?」

課程的後半段,同學們把書寫的文字更加精簡,並試著創作自己的詞曲。這個過程很特別的是,歌曲是由全班一起討論創作的,從哼出旋律開始,每個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互相討論,然後再由柏偉抓歌,完成歌曲。

透過思考自己與酒精的關係來整理自己,這也同時提煉出生命中意義重大的事情,在聽這些歌曲的時候,因為知道作者背後的故事和心境,所以特別感動。酒駕班的同學雖然不是專業的歌手,但從歌聲中可以感受到很真誠的心情,而且其中幾位同學帶著點台味的腔調,讓我想到伍佰。課程的最後,有位同學回饋說,這樣的方式讓他想到以前的一些事情,以前刻意避開的事情;也有人感受到創作歌曲的成就感,或許未來出去之後,心情不好可以放來聽。


觀察者的姿態:最好抱持謙卑的態度

《人行道 Side Walk》:「田野工作本來就設著信任的必要,但一直以來對於什麼代表著『完全』的信任這個問題,仍莫衷一是,也因此我們從來無法明確得知自己究竟是不是得到了這樣的信任。….雖然參與觀察者經常會提到他們發展出的密切關係,以及他們如何被自己書寫的人們看待,但最終,對於這樣的事情最好還是抱持謙卑的態度,因為我們真的不知道事實究竟是如何?」

最後,身為觀察員,雖然整理出很多心得,但大多都是出於自己的想法拼湊推測的結果,難以向對方求證,尤其在與成員面對面的情況下,對方同時也「反觀察」著自己。《人行道》導言提到的這段話,我覺得很需要謹記在心,對於我們向對方所取得的信任,最好還是保持謙卑的態度,儘管作者說的是田野工作,但我覺得觀察的本身就應該要是謙卑的


脈絡化地理解人

當我們走進監獄,坐著好好聆聽受刑人的生命故事時,這幫助我們脈絡化地理解對方的作為,但相對地,犯罪的形象會逐漸變得模糊,有時甚至會忘記他們是社會上所謂的「犯罪者」和「壞人」。就如《我們與惡的距離》讓觀眾去看見隨機殺人事件中加害者、加害者家屬、被害者家屬、辯護律師的家庭,當這樣看見背後的脈絡的時候就有助於更全面地理解每個人。

儘管許多酒駕犯聲稱自己是因為某些原因不得不依靠酒精,或是將自己的酒癮歸因到工作,但我們還是要採取保留的態度,這仍然不能完全成為免責的藉口。我想,脈絡化地理解雖然能幫助我們更完整看見對方的樣貌,但我們不一定都要選擇同理對方,最好還是小心謹慎,因為同理也是有界限的


結語

過去我對於酒駕的問題,單純地以為只要制定罰則、加重刑罰就會有所改善,這是我學過法律的嚇阻作用。然而實際進入監獄、參與酒駕班之後,我才瞭解到酒駕的背後其實是酒精成癮的問題。我很清楚知道,酒駕只是酒癮者遇到的問題其中一環,儘管罰則提高、吊銷駕照,他的生活依舊很難改變,因為酒癮才是最根本的問題。只要酒癮沒有改善的話,他仍然可能再次被關,但酒癮者需要的不是監禁,而是幫助他解決成癮問題。這是我看到法律的限制、不夠貼近人的地方。

當然,我知道監獄除了監禁之外,也有各種課程來從心理層面幫助受刑人,我參與的酒駕班即是其中之一,但或許能有其他的途徑來改善酒駕問題,處罰之外我們應該考量地更健全,因為刑罰雖然能成為戒酒的動力之一,但仍然是以嚇阻的方式在作用。因此,我想我們不應該只看見問題本身,要試著去看看問題之中人的模樣,如此才能更貼近人來解決問題

關於獄中生活

參與酒駕班之前,我對監獄中的世界感到好奇,第一次進去時就感受到明顯的權力關係、監控系統的存在。有趣的是,戒護區的地景讓我想到學校,同樣都有運動場、教室、宿舍,也都是集體生活。《鹹水雞的滋味》這部片簡單紀錄舍房內的日常,讓我對監獄的生活更瞭解(雖然拍攝這部片的導演有爭議,但多少還是有參考價值)。


台北監獄酒駕班後記:關於集體創作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