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兩年前的心得,再看一遍《艾格妮撿風景 The Gleaner and I》還是冒出很多想法,撿拾的意義除了是重新定義價值之外,也是回到主觀現實經驗的一種直接接觸。
「販賣用的馬鈴薯尺寸是45至75毫米,不合標準的全部丟掉。」
每個人判斷食物、物品好壞的狀況都有各自的標準,集結起來則形成社會的標準,例如有效日期就是一個標準化後的語言,它同時也是秩序的象徵。社會規劃好每樣物品的生產製造流程、有效期限,彷彿計劃好每樣事物的出生與死亡,讓一切按部就班運作。然而,標準化、建制化之中仍然會受到異質性的影響,食物可能在有效期限之前就壞掉,也可能在有效期限之後仍然保存良好。
「東西有沒有壞,聞了就知道。」
當撿拾者從垃圾桶和路邊撿拾、親自察看食物或物品的狀況時,他正在用主觀經驗判斷好壞,再次檢視那些被社會標準淘汰的事物,撐出一點空間。對於被撿拾起的事物來說,它們再度被賦予了價值,僅僅存活在撿拾者與社會的標準之間。
如果有效期限象徵著社會秩序、時間象徵著某種建制的話,那麼從撿拾者的視角來看,可以發現秩序與現實之間也存在著建制民族誌所說的「斷裂」,例如過期卻保存良好的食物,事實上是還可以吃的,但仍然會被有效期限淘汰。
印象深刻的是,導演撿拾了一個沒有指針的時鐘,並說:「你看不到時間的流動。」連接到有效期限的概念,時間即是最廣泛的一種社會秩序和標準化的語言,而撿拾的意義就像沒有指針的時鐘一樣,跳脫社會秩序的框架,重新定義了意義與價值。
或許這就是撿拾如此吸引人的地方,像是重新命名一樣,能夠重新定義物品的價值,創造出空間容許那些被社會淘汰的事物存在,賦予它們意義。當嚴格的社會標準之中多了如此有彈性的空間,社會就不再那麼同質,也不再那麼無聊了。
記得第一次看完這部片的時候,內心非常激動,因為覺得石頭湯蹲坐下來的精神、百味讓人變立體的精神都是一種對抗社會標準、重新賦予價值和意義的撿拾。
《艾格妮撿風景The Gleaner and I》算是開始書寫的原因之一,看完感受到「撿拾」背後的象徵和寓意時,腦袋冒出無限多的想法,需要用文字梳理才能好好睡覺的程度。
看似普通的撿拾,實際上有龐大的意義。重新賦予價值的同時,也代表它撐出了空間和灰色地帶,是具有創造性的。撿拾是社會標準的反動,也是保持反思的方法,它幫助思考究竟我們真實的需要是什麼,並在同質性中尋找異質性的存在。這一切最佳的方法就是親自彎腰來仔細端倪,用手真實地觸摸、拾起,異質性就存在於現實/真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