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因為工作的關係,認識了留法藝術家Shake,和她聊起了法國無家者的狀況,她提到法國有許多的「撿拾者」並推薦我看這部紀錄片。
「把東西都撿起來就不會有浪費了。」
《拾穗者》(Des glaneuses)是米勒160年前的作品,呈現當時貧苦家庭會在採收後的麥田裡彎腰拾穗,而到了現代社會「撿拾者」的身影也未曾消失,在果園、海邊、街道、超市外的垃圾桶,都能發現有人在撿拾著被捨棄的事物。採不完的蘋果、撿不完的牡蠣、用不到的電器、吃不完的食物,這些看似無用、多餘的事物,在撿拾者的眼中卻是有價值的。
「我們必須彎下腰來,才能好好檢視地上有什麼,也才能好好將他們拾起。」
撿拾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動作,但背後代表著謙卑,因為你必須彎下腰才能好好撿拾。拾穗、採集、拾遺、拾荒,人們撿起被捨棄到地上的物品,重新檢視並賦予新的價值。 撿拾者的行為其實正挑戰著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到底何謂垃圾?何謂壞掉、要被丟棄的物品呢?這並沒有絕對的答案。看似無用的電器,仍有零件能再次利用,過期的食物其實也還能食用。我原以為撿拾者是因為貧窮而撿拾,但其實不然,一部份的人是秉持著不要浪費的精神,在「垃圾堆」中尋找新的價值。
「我們扔掉所以特大的、綠色的、還有像石頭一樣硬的馬鈴薯,還有那些被切斷的或者受損的馬鈴薯,因為它們賣不出去。」
工業化生產的時代,你一旦不符合標準,終究會被淘汰。
紀錄片中,導演到了收成馬鈴薯的田地,大量的馬鈴薯被送到工廠裡清洗、篩選,而不符合標準大小的馬鈴薯是農夫不想要的,這些「失敗」的馬鈴薯被蒐集起來,倒在田裡任人拿取。
看著馬鈴薯被篩選,不禁讓人想到人又是如何在這社會中被篩選、淘汰的。
剩餘的、殘存的、無用的、醜陋的,乃至失敗的、骯髒的、貧窮的、匱乏的,彎下腰來撿拾這件事不難讓人聯想到石頭湯。 我們蹲下來,走進被這座城市捨棄的人群之中,試著好好接住他們。
不同於一般的分享食物的活動,石頭湯強調上街的時候要蹲下來、眼睛平視地看著對方,才不會讓給人不尊重的感覺。當我每次蹲坐下來和大哥大姊聊天時,總能更仔細地聽清楚他的聲音、更真實地看見人的模樣。
「被浪費的食物,被捨棄的人。」
城市裡被認為不夠好的蔬菜,以及城市裡被認為不夠好的人,某種程度上都被這座城市捨棄了,而我們則彎下腰去好好看看他們,並溫柔地拾起。當我這樣去思考時,才更加明白剩食與貧窮之間的關係,進一步地重新思考廢棄和環保的概念到底為何。
在石頭湯中,我們也成為撿拾者,蹲坐下來試著與貧窮者對話,撿拾起這座城市遺留的風景與人。
「把別人不要的東西拾回重用。在拍攝的過程,她感受到導演這件工作,其實也是把別人留下的故事回收,使它得到新的意義與生命,是以她也是個拾穗者。」
導演本身也是一位喜愛撿拾的人。如同片名《艾格妮撿風景》一樣,導演拿著DV,到處找尋那些遺留下來的風景,並拍成了這部紀錄片。因此,整部片的拍攝也都正在撿拾著平時不被人們注意到的風景。
導演撿拾了沒有指針的時鐘:「你看不到時間的流逝。」
撿拾的概念讓人聯想到無限多的想法,關注貧窮、關注非主流族群,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撿拾。《艾格妮撿風景》讓我用不同的觀點去看待「撿拾」的行為,我覺得是非常有趣且有意義的,同時也感受到法國藝術家的浪漫。
雖然已經整理過好幾次,但我覺得依舊難以清楚說明我想傳達的概念,也就是關於貧窮與撿拾兩者之間的關係,或許要有相同經驗的人才能感受到。我甚至不知道該用「觀看」或「進入」或何種動詞來表達「與貧窮發生關係」的行為。 此次的書寫是一個練習,試圖把腦中龐大的感受和經驗轉化成文字,並累積成個人的基底。
2019.9.26 觀影連結 https://m.bilibili.com/video/av8366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