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心得

《瑪莉娜的512小時》

By 文揚 Wen-Yang 26 April 2022
《瑪莉娜的512小時》

唯有在靜中,才能辨識動。」 ⁡

《瑪莉娜的512小時》給我一種禪意,在開頭就提到禪宗的「空」不代表「無」、不代表不存在。 ⁡

她在畫廊當中展示「空」,也就是沒有任何展品,而是讓觀眾進入空間,在裡頭凝視、閉眼、站立、漫步、聆聽,感受自己身體的存在。在充滿刺激和訊息的現代生活中,把一群人放到四面白牆的空間中,缺乏時間線索、時間感,的確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

有參與者提到,她感到很不舒服;但也有參與者提到,她感到療癒,停下平時快速的步伐來感受自己的存在,凝視著白牆,彷彿自己可以穿越過那道牆。以旁觀者的觀點來看,這的確是個有趣的社會實驗,人們放下所有「該做的事」的包袱,忘掉時間、忘掉任何目的,讓自我沉澱、凝視、穿越,聆聽自己的呼吸和骨頭的聲音。 ⁡ ⁡

展覽的中間,增加了「數米粒與豆子」的活動,讓參與者做如此無聊、細微的事情,呈現出每個人的個性與樣貌。在展間裡頭,人們會蒙上雙眼,漫無目的地緩慢行走或站立,用觸碰的方式來與他人溝通,換言之,陌生人們撞上彼此,開始觸碰與擁抱。 ⁡ ⁡

可惜的部分是,放在藝術空間當中的一切似乎都被美化了,失去人性的黑暗面與缺陷。雖然這麼想不太好,但我覺得應該會有糟糕的事情發生,當人們在空間中任意觸摸彼此的時候。人與人的界線,是流動的,但是被陌生人觸摸應該也會是不舒服的體驗。 ⁡ ⁡

總結來說,瑪莉娜創造了一個空間,讓所有進入其中的人都接觸到「禪」的修行,或是能稱之為「藝術」。修行的重點從來都不在自我封閉,或切斷一切情感連結,反而是感受此時此刻的一切、感受自我的存在。透過一無所有的空間,一無所有的時間,人們的感官被加以放大,時間感變慢,迫於面對隱藏的真我。 ⁡

這其實和解離也蠻有關聯的。人是投射的存在,也是逃避的存在,為了不面對真實的情緒,我們非常擅長用各種娛樂來幫助自己遠離真實的自己,尤其在充滿刺激和資訊的日常生活裡。 ⁡

像是片中說的:「唯有在靜中,才能辨識動。」,也像是草世說的:「沉靜是躁動的本源。」覺得這樣的行為藝術提醒了自己其實擁有凝視與穿越的能力。 ⁡ ⁡


回到自己身上,最近的生活正充滿變化,關係也是,遠距教學也是。不知不覺就冒出好多情緒來不及消化。這樣想的同時,就想起:情緒不是要被解決,而是要被穿越。 ⁡

回頭看自己在去年是如何「凝視與穿越」的,發現當時真是個有能量的人。 ⁡

比起車子咻一下過橋,步行雖然緩慢,但仔細觀察一旁風景還是會有些微的變化,堆疊起來會知道自己前進了多少、穿越了多少。」 ⁡

走在一無所有的橋上,像是瑪莉娜創造的白牆空間,讓人觀察周圍變化、自己的呼吸與腳步、時間感。對我來說,還多了一樣東西是:疼痛。介乎身體與意識之間,疼痛帶來情緒,卻隱藏形狀。 ⁡


穿越情緒,意味著細細感受情緒在身上流動的感覺,像是潛入海中感受水流。我曾經覺得,穿越是一座無止盡的橋樑,而這些比喻的共通點是:無論走得多麼緩慢、狀態起伏多麼劇烈,仍然在不斷前進。 ⁡

仔細凝視自己的焦急,發現或許是潛意識當中害怕改變,對於未知、未定的狀態感到焦慮。但這仍然反映了自己的陰影,於是就再次被《擁抱陰影》的文字提醒了: ⁡

擁抱陰影意味著勇敢面對失衡,當意識到失衡的那刻起,我們離身心平衡又更近了一些。」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