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書摘

《擁抱陰影》|閱讀書摘

By 文揚 Wen-Yang 30 December 2021

推薦序一

P.11

原型常常會形成對立的組合。比如阿尼瑪與阿尼姆斯,各自成為彼此對立面的陰影,這在古典榮格學派裡,構成集體無意識分析的主題。而原型的特性在於絕對不可妥協,本身就是個二律背反(antinomy),比如絕對的善或絕對的惡無法獨立存在,如果不能彼此彰顯,便只是無意義的各自概念而已。因此,原型本身也有陰影。

榮格曾以舊約上帝只因撒旦的質疑,便降災試煉他的虔信子民約伯為例指出,約伯對上帝的無情且無來由的懲罰一概承受,反而顯現出被造者的心性比創造者高尚完美的矛盾。耶和華不信任他所造的約伯,正是他的陰影投射;多疑獨斷且憤怒殘酷的性格,透露出他的困境。也因此,這個不完美的舊約上帝,只有透過道成肉身,來到人間,以新約基督的人的形象親身經歷他所創造的人世間的苦難,完成 榮格學派理論所謂的個體化歷程後,才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實現上帝原型所指涉的真實意義內涵。


推薦序二

從對立走向相對

P.18

「對立」會使我們生命的立足點越來越小,「相對」卻允許自我能被兩者同時穿越。舉情緒為例,正因我們認為身心健康的狀態是我,甚至正向積極的情緒才是我,因此就視難過、悲傷、憤怒、沮喪等負面情緒為寇仇,急著想要擺脫或「治療」這些並不屬於我的東西。我越執著於我渴望的狀態,就越得迴避所有會丟失這些狀態的情境,從而只留下了狹小的空間給自我。這是人處於對立的狀態。

而在相對的狀態中又如何呢?在這個情境中,我們知道無常即是真理,知道每一種情緒狀態都是自我的一部份,自我雖然對情緒複雜,但卻不是情緒的主人。我們允許各種情緒來,也允許各種情緒走,猶如天上的白雲,海面的波濤。我們站在作者所說的「中間地帶」,縱然那被稱為刀鋒,位於時間與空間之外。但就在那短暫的時刻裡,創造、意義,與平靜,所有那些我們在「苦」裡遍尋不得的東西,都在這個狀態裡出現。


陰影工作的聖與俗

P.19

面對陰影既是世俗的,也是神聖的。世俗的那一面正如上述,它是我們解決生命之苦的手段,同時又是一種道德的必須。為什麼呢?那些不願在自身處理陰影的人,就會將內心的黑暗丟給外界,丟給他人。陰影最容易在我們的家人,同事,與朋友的身上找著。那些本該由我們承擔的一切,成為了他們身上固有的邪惡特質。投射的防衛機轉如此強大,以致於多數的我們都會堅信,那些與我價值觀不同的人,與我國籍血緣不同的人,就是懶愚蠢,而且心懷技詐的人。在民族主義浪潮的推波助瀾下,各種仇恨、殺戮、戰爭、集中營的慘況都在在顯示了投射陰影所帶來的災害。我們樂得每晚在政論節目裡從同胞中尋找敵人,而非在他人身上認回自己的陰影,從敵人中尋找同胞,因此陰影工作的世俗性即在於確保了人性的品質,從而也促成人群的合作基礎,以及社會的平和及穩定。

而神聖的那一面同樣如上所述,它是我們走向個體化完整開展自我的第一步與最後一步。在那裡,已不再有主客,也不再有失與得。有的只是相對且平等的一切。在那裡,我們得以用一個更高的視角看待我們的生命。

禪師傳大士有詩一首:「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請讀者們細思之,空手把鋤頭,是有鋤頭還是沒有呢?步行騎水牛,是徒步行走還是騎著水牛呢?當作者羅伯特,強森介紹了基督教文化中的「靈光」(mandorla),並將之視為兩極衝突時的和解象徵時,禪宗同樣以其特有的悖論將我們從原先分裂的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中拉出來,直到玄秘的高點。

在那一點上,我們摒棄了思考。所以當僧人問洞山禪師「什麼是佛?」時,一旁正在量胡麻的洞山禪師回他:「麻三斤。」思維在此處是無用的,我們的意識已經為我們做了太多解釋,這個是佛,那個不是。這樣做是佛,那樣做不是。當我們執著於「是」和「不是」時,陰影又躲到了「不是」的旁邊,並再度將我們帶離完整之地。在禪宗的傳統裡,十牛圖將那完整表意為「入塵垂手」,畫中是一位老者向一位幼童伸出了手。老與幼的同框,意味著兩極展開了有意義的相遇。西力傳統則慣用男女之間的愛戀故事來表意,但其所象徵的意思卻是相同的。

完整也是煉金術中色彩斑斕的「孔雀尾」,象徵著歷歷分明的覺知,象徵著人對自身每個面向的認可,在那之中,陰影已經成為我們的一部分。正如這本書所言,整合不是中和,也不是妥協。否則孔雀尾就不會變成一道彩虹,而且混雜的灰色色塊。


P.22

本書最有用的提醒就是潛意識無法分辨現實行為與象徵行為的差別,因此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儀式(例如拔除雜草、對空揮拳、用模型小車排個車禍場景,或編寫個充滿憤怒或性誘惑的小故事)都有助於解放我們在這一天中產生的陰影,從而維持好平衡。書中提到,榮格學派的治療師法蘭茲博士與芭芭拉。漢納兩人同住如果哪個人特別好運,就要負責倒當週的垃圾。這是在釋放正面事物的陰影面,也是追求平衡的一種方式。

追求平衡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健康,真正重要的是為靈性經驗作準備,而這是現代人最容易在潛意識裡忽略,也最容易在意識裡反對的一件事,現代社會對靈性經驗有多缺乏,情歌裡的盲目與狂熱就有多受歡迎我們或者把戀人視為高不可攀以及提昇自己的工具,或者把戀愛視為性慾的代名詞,沉浸性的解放與滿足裡。這兩種極端肇因於同一個根源,亦即靈性經驗的無能與枯竭。

愛情是屬於人的,但上述所說的提昇、滿足與解放等詞彙卻屬於宗教。做為局外人的我們或許覺得難以理解,但對那些熱戀期淡去的愛人們來說卻很熟悉。愛情的魔力擄獲他們、折磨他們,而後遠離了他們。戀人是真正的附魔者,而戀愛經驗則常常是宗教體驗的替代品。


導讀

P.29

1)陰影的起源:強森在「導論」中就提出尊重並接受自己的陰影,是極為深刻的靈性修煉。這不但是整體圓滿而神聖的,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體驗。」那麼為什麼整合陰影是神聖的靈性體驗呢?這就和他如何定義陰影有關,他說,「人格面具是我們想要成為的樣子,也是我們想要讓世界看到的樣子。」,而「陰影則是我們沒看見或不知道的自己」他明確地知道陰影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分,並特別指出這裡是廣義定義的「陰影」。但是接下來,強森提出了一個讓人震驚的「陰影起源說」,他說,「但在發展初期,我們吃了美好的知識之果,一切就劃分出善惡好壞,陰影也開始逐漸形成,而我們也分離了自己的生命。換言之,陰影是基督教說的「原罪」,是佛教說的二元對立的「分別心」,「分別念」。在善惡二元對立心態的作用下,文化透過分類和象徵符號化進一步的強化了「陰影」與「人格面具」的二元對立。所以,我們想要超越陰影,就需要超越我們所處的各種文化,無論是中國文化還是美國文化。

2)平衡文化與陰影:強森在這一部分開頭之處強調的是平衡發展,但是行文中,他更提倡一個人要和陰影接觸。他採用了多方面的資料,包括榮格的夢境、基督教教義、歐洲歷史、榮格分析師們生活趣聞等材料(包括作者他自己的)。

3)投射的陰影:強森論證了如果一個人不能內化和吸收陰影,他的陰影就會投射出去。造成各種問題,乃至種族歧視,也來自於陰影投射。他特別提出,在人際關係中,有些時候必須承擔起別人的陰影投射,他舉出的案例是一位禪師,他被懷疑和少女通姦導致對方懷孕,但是面對憤怒的村民,這位禪師保持了微笑的沉默,含污納垢,慈悲利生。

4)陰影中的黃金:這一節提出優秀品質也可能成為陰影並被投射,並引用了詩人艾略特佐證。這種論證方式非常有趣,在中國文化中叫「詩證法」,古文中常見的「有詩為證」。在最後又引用了一位牧師暨榮格分析師觀點,提出上帝愛人類的陰影超過愛人類的自我,

5)中年的陰影:提出中年期是陰影爆發之時。中庸之道是理想狀態。

6)儀式的世界:這一章的前五個部分類似於疾病的病理學和診斷學,這最後一個部分類似於治療的建議。作者提出儀式對於整合陰影的重要性。大多儀式都包含有毀滅元素,並以符號象徵陰影。作者同時提出人們要注意所選擇儀式,適合劣勢自我功能匹配的。


P.31

本書的第二章,〈浪漫愛情化身陰影〉,承接第一章的內容,它仍然具有六個部分。總結和評述如下:

1)投射神的形象:人們墜入浪漫愛情之忠實,最容易出現陰影的投射,其實是自身的神聖性或者上帝的意象被投射出去。這和投射黑暗成分是一樣危險的,因為愛既然被投射成了神,那麼人生出了任何問題,當然要找你家裡的那位神來負責—從賺錢養家到打掃清潔,從協助寫作業到上床做愛。

3)宗教經驗中似是而是的悖論:他提出宗教的特徵之一,是包含了矛盾統一的悖論。悖論可以產生意義,如果沒有這些悖論,就只剩下截然對立的衝突,而這些衝突會造成無意義感。承受這些悖論、這些困惑,是療癒的第一部。也許事物的悖論本質,應該被列為一種最根本、最本執的陰影。

在116頁列出的「世俗實際價值」與「基督教價值」對比列表有趣又重要,一眼看去,讓我突發奇想,強森列出的基督教價值,好像就是中國大陸生活現實啊,所以虔誠的基督教徒們是否應考慮移民中國?而他所列出的世俗價值,恰好也是不少華人公共知識份子的理想和信仰。他們於改造中國文化艱苦奮鬥。最後,強森對宗教(religion)這個詞進行了語言學溯源,提出宗教的本意就是重新連接,讓人的小我橋接、嫁接到療癒的本源。這其實就是自性化過程中的自我-自性原型的整合,所以榮格派分析師中有很多禪師、牧師、上師、仁波切,也就不足為奇了。

4)悖論的奇蹟:這一段是提出,保持悖論的張力,可以幫助一個人深入理解矛盾的雙方。行文有點類似《聖經》或者榮格的《紅書》的神諭詩體,比如這句,「贏很好,輸也很好;擁有很好,分給窮人也很好;自由很好,服從權威也很好。(It is good to win; it is also good to lose. It is good to have; it is also good to give to the poor. Freedom is good; so is the acceptance of authority.)」

6)陰影是通往悖論的入口:在這一部份,強森終於點題,他總結說,一個人擁有陰影後,他就讓陰影擁有了尊嚴和價值,所以擁有陰影是靈性修行的基礎,人們需要把兩極對立的衝突,轉化為矛盾統一的悖論。接納了悖論後,人們就發現了比自我更加偉大的廣闊的世界,當然也就是邁向了自性原型的世界。


P.37

陰影整合,是自性化的第一道門檻。只有人格面具發展過度之人,才有必要進行陰影整合,有能力進行陰影整合。


P.44

西洋占卜之書,既有塔羅又有占星,但是很多人還是喜歡用《聖經》占卜。傳說蔣介石先生就經常用《聖經》占卜,據說一九四九年雙十節,他就占到了《聖經》使徒行傳第9章41節—「彼得伸手扶她起來,叫眾聖徒和寡婦進去,把多加活活地交給他們。」,蔣先聲在日記中寫下,「感謝上帝,使我中華民國得由忠貞子民介石之首,能使之轉危為安,重生復興也。」同年,他的陰影投射性認同客體毛澤東先生,則遙望烽煙迷離的南京城,寫下詩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此詩的第一句來自唐朝的李賀,「衰蘭送課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攜盤讀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充滿了感傷。處於克萊恩(Klein)所說的抑鬱心位,他被稱為詩鬼,二十七歲就去世,不知道是否死於抑鬱症?


P.45

羅傑・塞欣斯(Roger Sessions)是一位美國牧師,同樣不認為《聖經》與《易經》勢不兩立,水火不容。他提出《易經》六十四卦代表著六十四種原型,而所有《易經》的卦辭和爻辭,都被她改造為《聖經》的典故和名言。他使用《馬太福音》中的耶穌驅鬼的故事,來講解大畜卦。他指出在面對惡魔之時,耶穌的偉大力量,不在於臂膀粗壯,不在於欺凌貧苦,而在於目標堅定、自我約束和關愛眾生,故而耶穌沒有敵人,因其無有敵人,故可無敵於四海天下。所以是在講述一個權力情結陰影的故事,也是整合權力與大愛的二元對立的故事。


陰影

陰影的起源

P.58

我們出生時是個整體,也希望死亡時是整體。但在發展初期,我們吃了美好的知識之果,一切就劃分出善惡好壞,陰影也開始逐漸形成,而我們也分離了自己的生命。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將天賦特質分成社會容許與不容許的兩這是個美好而必要的動作,如果沒有這種善惡好壞的分辨,就不會有文明的行為,但被拒絕與不容許的部分不會消失,它們只是集結在我們人格中的黑暗角落。等到潛伏的時間夠久,便會擁有自己的生命,也就是陰影人生。陰影是沒有以適當方式進入意識的部分,是我們的存在中受到厭惡的區塊,通常擁有與自我近乎相等的能量。如果累積了比自我更多的能量,就會以嫉妒憤怒或輕忽審度的方式暴發出來,或是經歷背後另有原因的沮喪或意外。具有自主性的煙癮,在精神病院中是可怕的怪獸。

人類最偉大的成就,亦即文明發展的過程,包含了剔除有危險的特質,也就是會阻礙我們的理想順暢運行的特質。沒有經落這個歷程的人都是「原始人」,無法在文明社會中找到立足之處。我們出生時是個整體,但不知為何,文化要求我們只活出某些本性,泯滅遺傳下來的其他部分本性。因為文化堅持我們的行為要依循某種特定的模式,我們把自己分離成自我與陰影。這就是人類在伊甸園吃了智慧之果後產生的久遠影響。文化帶走了我們內在質樸的人性,但賦予我們更加複雜又精巧的力量。當然我們強力爭辯,認為孩子不開該太早經歷這樣的分離,不然就是剝奪了他們的童年。我們應該允許他們留在伊甸園裡,等到他們間前得足以忍受文化進成,而不至於遭受傷害。每個人獲得這股力量的年紀都不相同,需要仔細的觀察才會知道孩子是否準備好適應社會的集體生活。


P.62

不管我們的源頭來自哪裡,或是成長於哪個文化,到了成年期,都會發展出清楚定義的自我與陰影、對與錯的系統,以及在兩邊的擺盪中取得平衡的方法。宗教的過程包括了要恢復人格的完整性。宗教,religion意思是重新連結、重新拼湊回來,療癒分離的傷口。我們絕對需要在文化的過程中,從動物的狀態回到自我,而在靈性發展上,將我們分崩離析的疏離世界重新整合恢復,也是同等重要。我們必須離開伊甸園,也必須得回到新耶路撒冷。

這就清楚地告訴我們,陰影必須存在,不然文化就不會誕生;然後我們必須恢復在標準的文化理想中失去的人格整體性,否則就會活在一種分離的狀態,讓演化的路途愈走愈痛苦。一般來說,人生的前半部專注於文化進程;學習技能、建立家庭,用一百種不同的方法讓自己養成記錄;後半生則專注於恢復人生的整體性(神聖性)。

也許有人會抱怨,這只是毫無意義地繞了一圈回到原點而已,唯一的差別只有最後的整體性是有意識的,而一開始的整體性則是無意識且幼稚的。演化雖然看起來像是做了白工,其實所有的痛苦與磨難都是值得的。唯一的災難只可能是在過程中迷失自我,找不到完成的終點。不幸的是,許多西方人正好受困於在這個難以解決的問題中。


平衡文化與陰影

P.63

將人格想像成蹺蹺板,是一種很方便的比喻。所謂的涵化(acculturation),就是將天賦特質加以分類,把可以接受的部分放在蹺蹺板的右邊,離經叛道的部分放在左邊。絕對不能捨棄任何一項特質,這是必須嚴守的規則;只能移動到蹺蹺板上不同的位置。有教養的人,會把大家喜歡的特質放在右邊(正確的那邊)表現出來,把進記的特質藏在左邊。我們所有的特質都必須羅列在這份清單上,沒有一項會被捨棄。


P.64

心靈保持平衡的精確程度,就像身體保持體溫、酸鹼值,以及許多其他精細的極性平衡一樣。我們對這些生理上的平衡習以為常,但卻很少認知到相對的心理平衡。


P.65

我們從這棵金黃的樹上摘下創造的果實的同時,也摘下毀滅的果實。我們其實非常抗拒這樣的景象:我們希望擁有創造不要毀滅,但這是不可能的事。

我很遺憾,目前一般人抱持的態度,是最好能讓蹺蹺板的右邊,也就是好的那一邊,裝滿了聖與善,神聖性被描繪成完人的形象,能夠把一切都轉化成人格中完美的一面。這樣的狀況一點都不穩定,可能隨時都會翻船。平衡會被打破,讓生活過不下去。

支點,或說中心點,是整體性(神聖性)的所在。我同意我們必須運用良善一方精鍊後的特質與外在世界連結,但同時要顧及左右兩邊的平衡才可以。基本上,我們必須在社會上藏起自己的黑暗面,不然就會讓人感到厭惡,但我們絕不能連自己都隱藏。真正的神聖,或說個人影響力,必須要站在蹺蹺板的中心點,創造出能夠平衡兩邊的事物。這和我們心目中所設定,那種理想的良善感性面完全不同。


P.66

創造的同時也是在破壞。我們在產生光明的同時,一定也會產生相對應的黑暗。印度有創造之神梵天,有破壞之神濕婆,毗濕奴則坐在中間,連結對立的兩端,保持平衡。沒有人能夠逃避生命的黑暗面,但我們可以聰明運用黑暗面。聖安東尼為他的榮耀直觀付出代價,必須忍耐夜晚的恐懼景象,看著邪惡不斷經過自己面前。他承受相反兩邊的張力,最後獲得真正可以稱為「成聖」的最高洞察力。

光明與黑暗的平衡絕對可能存在,而且能夠承受。所有的生物都活在兩極之間,光與暗、創造與毀滅、上與下、男與女。


P.74

十字架,基督教的中心象徵,是一座中央有兩根軸棍交叉的雙重蹺蹺板,這個架構除了平衡左右之外,也平衡了高低。一個人能尊崇十字架代表的平衡與包容,就會是真正的「寬容、包含」(意味「整體」或「完整」),也就是兼容並蓄的境界。這個詞彙不該只限於宗教上狹義的解釋,而是需要恢復其原本寬廣的定義,如此才能提供最美好的啟示。

西方基督教自身的不平衡呈現在十字架上,其中一軸較另一軸長。在現實中,我們重視靈性元素多於大地、陰性與感覺的元素,因此會無異是地讓十字架朝下的部分大於另外三邊,做為代償。希臘東正教對這點的瞭解更深入,使用的是兩軸等長的十字架。

西方十字架會演變成現在的形式有其緣由。相較現在,基督教形成的那個時候,生活中大地與陰性面向的存在,擁有更大的空間。多數人從井中水,交通往來是徒步或騎乘動物,辛勤耕地並收穫作物,他們聽從自然與性的支配。基督教想要著重較不為人知的靈性生活面,這對於靠土地吃飯的人來說是正確的作法。但現今的狀況剛好相反。我們可能好幾個禮拜都沒機會赤足踩在土地上,都市人的生活也與種植作物無關。


P.75

對現代人來說,神學也必須畫出新的重點。原本的基本律法仍然適用,但我們需要不同的方式來達到整體的境界、平衡我們自己。理想狀態的十字架是等長的,但當我們檢視這種微妙的關係時,會根據不同的情況(男性與女性的角度就可能不同)和年齡,因人而調整。不管我們在哪裡找到真正的自己,都需要尊重生命中藏身於陰影的部分,恢復我們遺忘或忽視的特質。

拒絕自己本性中的黑暗面,反倒會儲存或累積黑暗,之後可能以鬱悶的情緒、身心疾病,或無意識挑起的意外等形式出現。整個社會崇拜光明面、拒絕黑暗面,目前我們面對的正視因此累積而生的種種黑暗現象,諸如:戰爭、經濟混亂、罷工、種族歧視。任一報紙的頭版都讓我們對面集體陰影的衝擊。不管喜不喜歡,我們都必須成為整體。唯一的選擇是,有意識地帶著尊重,或是透過精神官能的行為,把陰影整合進來。蕭伯納說,唯一能夠取代折磨的只有藝術;意思是我們可以運用自己的創造力(以儀式或象徵的方式),或者另一種選擇,粗暴殘忍。


P.76

我們必須從有洞見與勇氣包容自身陰影的個人開始,才能修復這個分崩離析的世界。在人類內在投射機制的強力運作下,「外在的」事物其實幫不了忙。現代人心靈最危險的面向,就是以為自己的陰影屬於「外在」,在鄰居身上,在其他種族或是其他文化身上。這樣的傾向在二十世界造成了兩次毀滅性的ˊ戰爭,並對現代世界的所有美好成就帶來破壞性的威脅。我們都痛恨戰爭,卻又集體朝著戰爭而去。這種混論並不是來自這個世界有什麼怪物,而是我們每個人都有所貢獻的集體陰影所造成的。


投射的陰影

P.79

除非我們保持覺知狀態,不然陰影永遠都是投射出去。也就是說,陰影會剛好落在別人或別的事情上面,讓我們不用負起責任:這是五百年前的處理方式,而我們大多物人現在仍卡在這種中世紀的意識中。中世紀的世界立基於陰影的相互投射。中世紀社會是靠著堡壘心態、盔甲城寨、武力奪取、男性對女性的絕對所有權、皇家贊助,以及城邦之間的互相圍堵而發展起來。中世紀社會幾乎完全是由以單一面向聞名的父權價值所掌控。甚至教會也參與了陰影政治的部分。只有我們稱之為聖人的個體、本篤會修道院,以及一些秘密結社避開了這種投射遊戲。

如今,所有的產業都是為了讓我們能夠包容自己的陰影而生。電影工業、時裝設計與小說提供了能夠投入我們自身陰影的簡單途徑。報紙讓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災難、犯罪與恐懼,用這些外在的事物餵養我們的陰影本質,而非原本要靠我們每個人將陰影內化成自己統整人格的一部份。將自己的黑暗面投入外在於我們的事物時,人格就無法完整。但投射總是會比童話來得容易。


P.80

人類的黑歷史在於:人們強迫他人替自己背負陰影。男性將陰影加諸於女性身上、白人對黑人、舊教對新教、資本主義對共產主義、回教徒對印度教徒。社區的居民會尋找一個家庭作為代罪羔羊,讓他們背負整個群體的陰影。事實上,每個群體都會無意識地設定其中一名成員做為代罪羔羊,讓他背負起整個群體的黑暗,這是從文化初始就不斷發生的事。


P.81

舊約聖經中有許多用獻祭來驅逐民族陰影(原罪)的例子。當然,我們可以這麼說:古文明與中世紀的人能透過將陰影投射到敵人身上來處理陰影。但現代人不能繼續使用這種危險的方法。意識的演化需要我們統合陰影,才能創造新世紀。


P.81

也許最大的傷害,是父母把陰影投射在孩子身上。這種常見的情況,讓大多數人必須非常努力才能擺脫父母的陰影,然後展開自己的成年人生。如果父母把陰影加諸在小孩子身上,會分裂這個孩子的人格,鼓動自我與陰影之間的戰爭。孩子長大之後,就必須處理非常大的陰影(大於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承受的文化陰影),同時也極可能會把陰影投射在他自己的孩子身上。聖經告訴我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ˊ,直到三、四代。」如果你想送給孩子最棒的禮物,讓他們以最佳的方式展開人生,那麼就把你的陰影從他們身上移走。從心理層面來說,給予他們安靜的血脈,是最棒的資產。同時你也能順便將陰影帶回自己個人的心理架構,也就是陰影產生的原點,恢復自己的整體性,在自我發展上更進一步。


P.83

常常有人問我,是否可以拒絕他人投射陰影在自己身上。然而,一個人如果拒絕陰影的投射,就必須在一定程度上內化了自己的陰影。通常在接受到陰影投射之後,我們自己的陰影會因此爆發,交戰狀態無可避免。如果你的陰影就像瓦斯桶一樣,只等著火柴掉進去,那麼任何想要刺激你的人都很容易讓你成為箭靶。若想拒絕他人的陰影,不需要反擊,而是要像優秀的鬥牛士閃過公牛一樣。

我記得一位很久以前來諮詢的女性個案,她的丈夫退休後的娛樂就是把自己的陰影投射在她身上。她每天都只能流著淚,看起來也無法阻止這樣的災難。我幫助這位女性練習拒絕丈夫的陰影—不是透過反擊,也不是抽離成冷淡不理睬的態度,而是專注於自己的中心,保持穩定。由於她不再上鉤,家裡連續很多天都因為陰影的力量而顫抖。最後丈夫發現自己的所作所為,兩人之間終於能夠進行高品質的對話。陰影回到了本源,變得非常具有建設性的力量。

我們能夠拒絕陰影的投射,停止報復的無盡循環,只要讓自己的陰影在意識掌控之下,就可以做到。即便他人的陰影出現在面前,但不作出任何回應,是一種不可多得的能力。沒有人有權利把他的陰影加諸在你身上,你有權利進行自我防禦。然而,我們都知道,這些攻擊的產生有多麼容易ˇ,而且符合人性。有時候,我們內在警醒的觀察者會往後退,說道:「蒙神恩典,倖免於難。」榮格過去常說,我們要感謝自己的敵人,因為他們的黑暗讓我們逃開自己的陰影。


P.84

不只對別人,也對自己來說,咒罵會造成極大的傷害,這是因為將陰影投射出去時,也會流失自我心理層面中的重要成分。我們需要與黑暗面連結,才能自我成長,而且無權為了擺脫不想擁有的怪異感覺,而將陰影投射在他人身上。但這裡的困難點在於,我們大部分人活在陰影互相交換的複雜網絡之中,不管是自己或對方,原本可能發揮的整體都受到剝奪。陰影也包含了許多能量,是我們活力的基石。一個開化成熟的個體,若具備強大的陰影,就會擁有非常多的個人力量。詩人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曾經提及人類需要讓自我的這兩個部分和解。他說我們應該到天堂尋找形式,到地獄尋找能量,然後將這兩者結合,當我們能夠面對自我內在的天堂與內在的地獄,就會發揮最高形式的創造力。


陰影中的黃金

P.92

陰影中隱藏了非常巨大的能量。如果我們透過自我的運作,將所有已知的能力消耗殆盡,未曾運作的陰影便能和我們的生命打下美好的新契約。

但若是將陰影投射出去,可能會造成兩項錯誤:首先,我們對他人加諸的黑暗,或光明,都會對那人造成損害,因為這是讓對方背起沉重的責任,扮演我們眼中的英雄角色。再來,丟開自己的陰影後,我們得到了淨化,但也失去了改變的機會,並遺落了支點,也就是自我生命中充滿狂喜的面向。


P.93

如果能夠就形式上碰觸到自己的陰影,作出一些平常自己不會做的事情,便能從陰影得到一股巨大能量。我們可以從一件有趣的事實看到這樣的動力模式。鸚鵡學髒話比學日常用語來得快,是因為我們咒罵的時候用了很多力量。鸚鵡並不知道這些字詞的意思,但卻能夠聽出其中蘊含的能量。即使是動物,也可以感受到我們隱藏在陰影中的力量!


中年的陰影

P.93

到了中年,人們開始厭倦在蹺蹺板兩頭不由自主地來回跑,如果夠警醒的話,我們會逐漸明白,最佳的狀態是中間地帶。出乎意料地,中間地帶不是我們害怕的灰色與妥協,而是充滿了歡愉與狂喜。宗教世界的宏偉願景,例如啟示路中的記載與描寫,都是基於一種對稱與平衡的揚升感受。讓我們看到中間地帶是同時尊崇兩種極端的產物。古代中國稱之為「道」,並認為中庸之道不是妥協,而是創造與合成。

我們無法在中間地帶停留太久,因為這裡就像刀鋒一樣,位於空間與時間之外。只需要片刻中間地帶的時光,就足以讓常時間的平凡生活擁有意義。印度流傳的警語說,如果接觸中間地帶太長的時間,就會失去方向而死。不過,對大部分的我們來說,不太會遇到這樣的危險。

比較適合西方文化的概念,是站在蹺蹺板的中間,兩腳各跨一邊,讓自己容易平衡。這不但尊重了二元性,也讓我們能夠取得兩邊的元素。兩邊都受到鍛鍊,也發生嚴重的分裂。這不是灰色的妥協,而是強大又平衡的生活。

剛剛邁入成年時,我們幾乎都是在學習規矩。我們要為工作做好準備、學習社交禮儀、經營婚姻,並增進賺錢的能力。這些活動都無可避免地會產生巨大的陰影。有些元素我們必須捨棄,「不能去選擇」,才能創造出文明的生活。到了中年,文化過程大致上都完成了,而且非常枯燥,彷彿是將我們人格中的能量全部抽乾。而在這個時候,陰影的能量就變得十分強大。我們ˊ會突然被這種爆發所掌控,辛勤努力創造出的事物就這樣被顛覆。我們可能會戀愛、離婚、絕望地想要辭去工作,從單獨的生活中鬆綁。這些都是非常危險的時刻,但只要我們學習如何從陰影中獲得能量,並正確使用這些能量,這些危險時刻就能夠為全新階段的生活布置好舞台。


儀式的世界

P.96

在這個儀式中,你必須找到一種人格中屬於左手的內容,然後用某種合適的方法抒發、展現,但不能對右手的人格有所損傷。可以用繪畫、雕塑,寫一個生動的故事,編一支舞蹈,焚燒或掩埋—任何可以展現這項內容但不會造成傷害的方式。如同之前所說,彌撒儀式中可以看到最可怕的各種事物,但是祭壇欄杆圍住的部分就像是容器一樣,而以超然態度進行彌撒的神父,則穿著祭袍,保護自己不受儀式太過強大的力量影響。他也會在彌撒開始前與結束後,在聖器收藏室進行自己的儀式,將自己與召喚而來的超人神力隔絕開來。要記得,象徵或儀式性的經驗同樣真實,和現實發生的事件造成的影響具有同等效力。

精神不會意識到外在事件與內在事件的不同。從真我的角度來說,陰影特質不管在外在或內在世界都能夠同樣運作。但文化只能容許這些被排拒的元素用象徵性的方式展現出來。所有健康的社會都擁有豐富的儀式文化。較不健康的社會則仰賴無意識的展現:戰爭、暴力、身心症、精神疾患與意外事物,讓陰影透過這些低階的方式進行。儀式與祭禮可以達到相同目的,而且遠比無意識的方法更有智慧。

全世界從古到今的儀式,大部分都具有某種程度的毀滅性:犧牲、燃燒、獻祭、放血、齋戒與禁欲。為什麼?這些是儀式性的語言,透過象徵的方式處理陰影,以便保護文化的存在。我們很容易在思考上犯下錯誤,認為透過抹殺毀滅性的元素是保護文化,但其實將這些元素融合進來,才能啟動文化的能量。這就是為何真正的宗教儀式必須包含同樣多的光明與黑暗。如果再次重新檢視天主彌撒,就會發現毀滅與創造、邪惡與救贖的完美平衡。


P.100

在自我與陰影的橫軸上,我們會看到成對的相反概念:對與錯、好與壞、光與暗。如果是用這種度量衡來思考,就只會看到無盡的衝突。但如果我們具有足夠的意識,就能將這些相互打架的元素統合起來,成為位於中央尖端的知識之眼。在一元鈔票上,眼睛是高於相反的兩端,代表其優勢位置。

這個中央位置所散發的光沒有與之相反的事物。和聖杯城堡一樣,中央位置獨立於時空之外,而且是處於超越的時刻之中。一瞬間,看起來像是灰色妥協的動作變成了光輝燦爛的融合。聖經告訴我們:「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太6:22)單隻眼睛、蹺蹺板的支點,都是領悟的第一步,代表了意識全新的規律。一元鈔票上的題詞「時代新秩序」,承諾了一個新的時代。


浪漫愛情化為陰影

P.102

有史以來最具力量與價值的投射,其實是戀愛。這樣的發現實在讓人驚訝。戀愛也是陰影投射,也可能是我們能夠體驗到最為深奧的宗教經驗。

戀愛是將自身最為崇高、無比珍貴的部分,投射在另一個人身上,雖然有時在極為罕見的情況下,可能投射在事物,而不是人類身上。有些人會把他們神聖的能力投射在事業、藝術品,或甚至某個地點。要說這些人戀上醫學、畢卡索的畫,或歐海谷,都是非常正確的語言使用。然而,這裡討論的大多數例子,都是來自另一個人身上看到我們自己的神性。如果要讓檢視的條件更加困難,就必須再加依據:我們在他人身上看到的神性的確存在,但除非去除掉自己加諸的投射,否則是沒有權力看到的。這多麼困難啊!要怎麼說投射不是真的,但所愛的人的確擁有神性?要分辨其中細緻的差別,是人生中最精巧而困難的任務。

浪漫愛情或戀愛,與愛人完全不一樣。愛人一直是更寧靜、更具有人性的經驗。而戀愛總是比較誇大,或更引人注目。


投射神的形象

P.103

戀愛是將陰影中黃金精華的部分,也就是神的形象(陽剛或陰柔皆可)投射在另一人身上。此人立刻成為一切崇高神聖事物的載體。在讚美所愛的人時,總是滔滔不絕,用盡一切聖潔的語言。但這種經驗完全是來自蹺蹺板的右邊,也無可避免地會召喚相反的事物。當戀愛轉身一變,就會成為最苦澀的人性體驗。西方大部分的婚姻都是從投射開始,接著經過一段幻滅的時期,最後,在老天保佑之下,變得更為人性。意思是說,婚姻變成立基於深刻的現實,也就是另一半這個人。戀愛比較接近神的存在,但立基於現實的愛更為符合我們渺小的狀態。

雖然這時候不會有人注意到,戀愛其實抹滅了所愛之人的人性。與人相戀,其實是用一種奇特的方式侮辱對方,因為我們眼中看到的是自己對神的投射ˋ,而不是對方本身。若兩人相戀,他們會有一段時間是踏著星塵漫步,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這是在神聖經驗為他們抹去時間意義時才會發生。只有在他們回到人間著地時,才會用真實的眼光看著對方,成熟的愛情也才有可能存在。如果其中一方處於戀愛的狀態, 另一方並沒友,那麼較為冷靜的那一方可能會說:;「如果你能真實地看著我,而不是你想像中的我,那麼我們兩人之間的關係會更好。」


P.104

在婚姻中,陰影扮演重要的角色。要建立或破壞一段關係,端賴我們是否能覺察陰影。我們忘了在戀愛時,也必須逐漸接受在對方身上發現的惱人、討厭,甚至完全不能忍受的地方,還有我們自己身上的缺點。但也正是這種衝突讓我們獲得大幅成長。


P.105

將我們心中神的形象投射到另一半身上,和投射黑暗、恐懼與焦慮一樣危險。我們對所愛的另一半說:「我期待你能給予我神聖的靈感,成為我創造力唯一的來源。我會給你改變我人生的權力。」藉由像這樣的方式,我們是希望另一半接手在過去由屬靈操練負責的工作:讓我們成為新造的人、救贖我們、拯救我們的靈魂。

浪漫愛情這種戀愛的力量,是比較近期才出現在歷史中。透過戀愛的力量,西方人文精神鬆綁了人類能夠展現最崇高的感覺,讓我們準備好接受自己能夠理解的最大磨難。幾乎每本現代小說都在描述想要戀愛的強烈動機,或是失戀和單相思的煎熬。不論好壞,現代人文精神擁有浪漫的力量。從好的一面來看,這是人類擁有最高層次的能力。由壞的一面來看,那也許是我們所知最痛苦的經驗。


宗教經驗中似非而是的悖論

P.112

當我們有意識地接觸陰影,其實是在檢視自己人格中平時幾乎是會閃躲與避免面對的強烈層面。也因此,我們進入了悖論(paradox)的範疇。

悖論會源源不絕自行產出意義,是現今世界的人類極為渴求的事物。所有的ˊ偉大神話都會在這個主題上著墨,提醒我們寶藏都是在最不可能成為最為冷門的地方發現。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嗎?自家後院會埋了什麼價值連城之物嗎?就內在生命來說,自己的陰影又展現什麼優點呢?奇怪的是,最好的總是來自這種受到忽視的角落。我們會盡一切的努力避免這種痛苦的悖論,但愈是拒絕承認,就愈是將自己限制在這種無用的矛盾經驗中。矛盾(contradiction)會帶來壓迫且無意義的重擔。只要是有意易的事,再痛苦也可以忍耐,但無意義的話就一點都不能承受。

矛盾充滿荒蕪與毀滅,但悖論卻具有創造力。悖論大力地擁抱了現實。在歷史脈絡中的所有宗教經驗,都是以似是而是的方式呈現。看著基督教的教條,都是用似非而是的語言寫成。矛盾是靜態,也不具生產力。悖論則為恩典與奧秘創造了空間。

舉例來說:所有的人類經驗都可以用似非而是的相對方式呈現。牆上的插頭有兩孔,分別街上正電與負電,透過正負電的相對,於是產生有用的電流。白天要和夜晚相對才能讓人理解;陽性與陰性成對比才能產生關聯。活動只有與休息擺在一起才有意義。品味是一種比較出來的差別。上必須相對於下才能存在。北方如果沒有男方,要如何成立?我如果沒有你,會在哪裡?沒有清醒的襯托,哪能感覺到狂喜?


P.113

因為某些無法理解的原因,我們通常拒絕承認現實中充滿悖論的狀態,甚至還會傻到覺得自己能夠避開。在這麼做的同時,我們就把悖論中的相對變成了對立。休閒與工作分開之後,兩者都變質了。等到被困在這些對立之間,個人的磨難就此展開。如果試著擁抱一方,卻沒友給予另一方讚賞,就會讓悖論降級成為矛盾。然而,對立的元素必須獲得相同的敬重;自己因困惑而苦惱(suffer),是療癒的第一步。接著,矛盾的痛苦才會轉化為悖論的奧秘。


P.114

我所知道讓一個人最快崩潰的方法,就是給他兩套互相矛盾的價值觀。這正是我們在現代文化中遇到的事:安息日遵守道德規範,和平日其實就不一樣。基督教要我們依循的價值觀,在平日的世俗生活幾乎是完全被忽略。這叫我們要如何自處?

我們痛恨悖論,因為實在是非常痛苦,但悖論卻又能讓我們直接體驗到超越平時參考架構的現實,產生一些偉大的啟發。悖論強迫我們超越自我,打破了天真又不合宜的自我調適。大部分時候,我們會同時支持這兩套對立的觀點,避免衝突發生。這是許多現代人的特質。在日常生活的一天當中,我們就會遇到無數次意見分裂的狀況。我需要去工作,可是不想去。我不喜歡鄰居,卻必須與他有所往來。我應該要減重,但有些食物真的割捨不下。經濟負擔實在很大,可是……。這都是我們一直會遇到的矛盾。但這些虛像,即使很痛苦,還是必須打破。我們無法就這樣抹去平衡的其中一邊,但可以改變自己看待問題的方式。如果接受了這些對立的元素,以全副的心神意識忍受兩者互相撞擊,我們就是在擁抱悖論。容忍悖論的能力,與精神力的強弱成正比,也是成熟與否最具指標的象徵。


P.115

要從對立(永遠在爭吵)進階到悖論(永遠處於神聖狀態),需要的是意識層次的跳躍。這種跳躍帶著我們越過中年的混亂,啟發了接下來的人生願景。

透過列出我們所面對的對立元素(oppositions),並試著將這些元素重新對為在悖論的範疇中,是非常有價值的練習,我們可以從以下這兩組:幾乎所有人都同意的日常實際態度,以及我們所接受到的宗教指引。


P.117

這些美德是西方社會無庸置疑的績優股。文化是以這些價值為根基,並透過這些價值創造出最佳效果。但另一份清單,宗教的價值呢?我們幾乎每個禮拜天都要聆聽講道,這些價值觀是基督教文化的底蘊。講壇傳來的教誨告訴我們:施比受更有福;變賣一切,分給窮人;齋戒可以獲得靈性的美德;把另一邊臉頰也讓人打;「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沒有一人說他的任何東西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在勤勞的馬大與安靜的馬利亞的故事中,我們知道馬利亞是較好的那位。

獨身是最高境界,是成為基督教模範,也就是神父與修士的必須條件。我們也被教導,不要論斷;所有的問題都要詢問權威;選擇要讓高位的人決定;服從是最崇高的德行;有權力就沒有愛;因為禁食或精疲力盡造成的輕微迷幻狀態,能夠讓我們看到神視;狂喜是每一位基督徒與生俱來的權利;引用聖血的欣喜,是人生的目標。


P.118

美國憲法的基礎是自由與民主,也就是自己作主的權利。但宗教的教導則讓我們服從於˙比個人自我更大的力量。我們接受神的意志指引。最明顯能看到這種矛盾的地方,恐怕就是在硬幣上的那句「我們信靠神」。


P.118

世界上每一項美德都是因為對立的存在而產生效用。沒有黑暗,光明就沒有意義;沒有陰性,陽性就沒有意義;沒有遺棄,照顧就沒有意義。真理總是成雙成對出現,我們必須忍受這一點,才能在現實中存活。受折磨代表允許。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都深受二元對立的奧秘所苦。不管我們做了什麼,相反的事物馬上就會應運而生。這就是現實。


P.119

如果我們開始做某件事,就會因為另一件事的出現逞師罪惡感,然後困在沒有出口的無盡折磨之中。如果做了讓自己開心的事,便會因為沒有做應該做的事而興起罪惡感。如果做了應該做的事,我們希望或夢想做的事,則會戳破我們的自制自律。


P.120

錯誤在於我們對於「宗教」一詞的詮釋錯誤。「宗教」(religion)一詞是由拉丁字根「re」,意思是「再一次」,以及「ligare」,意思是「聯合、連結,或橋接」所組成。常用的「連字體」(ligature)一詞也是來自相同的字根。所以,宗教的意思是再次連結在一起。宗教不能只與對立元素的其中一方連結。

在之前的討論中,我分別羅列了世俗與宗教的價值,這是個罪大惡極、不可饒恕的錯誤,也是大部分人類精神磨難發生的溫床。認為這麼做很糟糕,但那麼做很高尚,其實是大大地誤用了語言。世界上沒有所謂符合宗教的行為,或是符合宗教的特質清單,只有能夠連結或療癒的宗教觀點。這個觀點能夠回覆並調和折磨著我們每個人的對立元素。宗教的能力在於將對立的元素重新結合起來,超越造成了許多痛苦的裂痕。宗教幫助我們遠離矛盾這種互相對立的痛苦狀態,來到悖論的範疇。在這裡我們能夠同欣賞兩種相對的元素,給予相同的尊重。然後,也就是只有在這個時候,恩典才會出現,矛盾的靈性經驗變成了和諧的整體,讓我們進入一種比單獨選擇任何一方都還要好的合一狀態。

我們必須讓「宗教性」一詞回歸到原本的真正意含,才能讓宗教重新獲得療癒的力量。療癒、連結、結合、橋接、重新復合—這些才是神聖的力量。


悖論的奇蹟

P.122

對立其實與短路很類似,像大出血一樣榨乾我們的能量。

將對立轉化成悖論,就是允許一項議題的正反面、對立元素的雙方,能夠以相同的尊嚴與價值存在。舉例來說:我今天早上應該要工作,但實在沒心情,很想做點別的事。這兩個對立的願望,如果一直放置在對立狀態,就會互相抵銷。但如果我花點時間思量,便可能出現互相可以接受的結果,甚至也可能出現優於任何一方的狀態。有時候妥協的確會比對立來得好,但仍然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我可以先帶狗去散步,然後靜下來工作一會兒。試著調節賺錢與玩樂的這兩種需求。但這並不是真正的ˊ悖論。如果我能耐心與這兩個互相排斥的衝動共處足夠的時間,這兩股對立的力量會互相教導,產生能夠讓雙方滿意的洞見。這不是妥協,而是一種深刻的理解,讓我能去思考自己的人生,並讓我確切知道自己該怎麼做。這種確定感是人類所知最珍貴的特質之一。


P.125

著有《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的丹麥作家伊莎・丹尼森(Isak Dinesen)曾經寫道,人類有三種真正快樂的狀態。第一種能量旺盛,第二種是痛苦中指,第三是完全確定自己是遵照神的意志而行。第一種屬於年輕人,第二種只能維持短暫的時間,第三種需要進行許多內在工作才能獲得。如果已經度過了生命中的二元對立階段,就會來到完全確定自己是遵照神的意志而行的境界。我們每個人都知道,這種喜悅是自己獲得的真正遺產,它如影隨行,並啟發我們的人生目標。

這種境界最需要的就是接受對立的兩套美德,但不落入互相爭鬥的精神官能徵侯中,而是進入到悖論的高階狀態。贏很好,輸也很好;擁有很好,分給窮人也很好;自由很好,服從權威也好。從悖論的角度檢視生活中的元素,便是打開一連串全新的可能性。我們不要再說對立是相互敵視,而是會建構出一個我們以人類身份就能獲得的神聖現實。不該去區分其中一個屬於世俗,另一個屬於宗教。我們必須重新訓練自己,認知到每一項元素都代表一個神聖的真理。問題只是在於我們沒友能力看見隱藏的合一性。而尊崇悖論就能獲得合一的權利。

的確,基督教生活中最有價值的經驗,就是合一的神視,這也是神秘神學最保鬼的經驗,只有臣服於悖論才能獲得。中古世紀的世界瞭解這種經驗,所以他們能夠超越對立的碰撞,並與神調和。如果我們達到悖論的境界,就能發現超越爭吵與妥協的合一之眼。我們會發現一種合一的態度,將我們所有的能量匯聚在極佳的焦點。這才是真正值得稱為領悟。


陰影是通往悖論的入口

P.128

榮格曾說過:置身在沒有出口的情境,或是處在沒有解決方式的衝突,是典型的個體化歷程起始點,注定要出現無解的情境。無意識需要這個充滿無助感的衝突,藉此將自我推向牆角,唯有如此男人才能理解不管他怎麼做都是錯的,無論做什麼選擇也都是錯的。其本意是要擊倒自我的優越感,而這個優越感讓個體誤以為他有責任要做決定。

想當然爾,男人會說:「那好吧,我就擺爛攤子放手什麼決定都不做,到哪都只要拖延逃避就好了。」這樣的想法也同樣是錯的,因為這樣一來就什麼也不會發生。但是如果男人具有足夠的倫理道德感而能承受人格的核心,那麼通常……自性就會出現。用宗教語言來說,這個死胡同情境的本意,是要迫使男人信靠上帝的作為;用心理學的語言來說,阿尼瑪巧妙安排讓男人若入死胡同的情境,本意是要推他進入經驗自性的情境中。


P.129

承認悖論,就是承認比自我更大的痛苦。這種宗教經驗恰好存在於我們覺得自己走投無路的無解狀態中。這是在邀請我們進入比自我更大的存在。


閱讀心得

《擁抱陰影》:從對立走向相對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