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讀完朋友推薦的《病從所願》非常有感,內容是關於作者經歷乳癌的疾病書寫。在疾病面前,人的身體和心靈都產生劇烈的變化,包括作者也是,像是經歷一場思辨一樣,癌症讓作者回想自己生病前的狀態、個性,書寫自己並不意外會確診癌症,並且有顆求死之心。
書名《病從所願》來自佛教所說的「業從所願」的概念,是指當心願足夠強大將可能改變累世的業障。套用在本書的書名,疾病正如累世的業障一般頑固,但作者並非帶有強大的心願,反而是不那麼情願積極治療、存活下去。
從書中的文字可以明顯感受到作者也是個心思細膩、敏感的人。她所說的,「過於在意人與人之間微妙的負面情緒」、「不管在什麼場合,總有一種格格不入或者生存不正當感」都在我的心中引起了共鳴。
「我完全可以理解,一直當一個感受豐富的人,實在太苦了,於是有些時候,我們都必須變身為機器人,以便讓生活可以繼續下去。而現在我只希望,至少在文字面前,我永遠不要僵化,保有血肉、熱淚與靈魂…」」P.56
同樣作為一個感受豐富的人,有時腦中的小劇場蔓延出來,過於膽怯、過於在意,有時也讓自己吃了苦頭。敏感的人如我,也是個好奇寶寶,經常發問各式各樣的怪問題,好奇心的背後是一種躁動的靈魂。但我始終不知道,為什麼他們可以那麼理所當然地存在於這個世界。
出於疾病或疼痛也好、出於自己就是如此怪異也好,文字、音樂或任何表達性的藝術是唯一的救贖,帶領敏感的心抵達彼岸。
「毫無疑問的,這是一條捷徑。不只因為病距離死亡最近,而是在一切的體驗之中,病是最準確的、最有效的,病帶領我們,將過去的經歷遠遠拋開。差不多可以說,這是人世間唯一的一條路,好讓我們,重新做人。因為病,我們群聚於此,像是進入一種永恆。在苦澀和痛苦中,一束光從窗口進來,穿越無盡的長廊,照亮了我們,燃燒了我們,讓我們突然想起,那些被拋棄在外的事物。 」P.64
作者對疾病的看法正能呼應到書名的概念,也就是將疾病視為自己的業障,去面對跟穿越。
儘管過程並不好受,但疾病確實是一種更加靠近死亡焦慮的經驗,如同Yalom《凝視太陽》所說,生一場大病會為生命帶來覺醒經驗,去分辨自己究竟要在僅剩的人生中追求什麼。
「在鏡子裡見到這顆腫瘤,前後兩次,我的反應都差不多:先是好像有一道閃電劃過眼前,接著好像有一隻有力的手伸進我的腦子裡,將混亂的一堆雜念的線頭一把抓了起來,一切變得井然有序,什麼東西是最重要的,什麼東西是垃圾,一目了然!於是我反而變得無比的平映。」P.92
「手術後,在我原來的疤痕上,又多了一條短短的蜈蚣,有點像是一個巨大的問號,被加上了一道刪除線……天哪,我忍不住要要讚嘆了:『這不美嗎?』彷彿把我的疑問一筆刪除,但留下了美麗的記號—毫無疑問,這是一首圖像詩。」P.73
作者在書中詳述了自己接受數次手術和放射線治療的心境變化,正視失去乳房這件事,甚至把自己身上的疤痕詮釋為美麗的記號和圖像詩!
我想這是我遠遠沒辦法理解的,我很討厭自己的身體和疤痕,以前經常幻想能不能直接換一副身體和皮膚。疤痕是身體的歷史,也是疾病的地理學、地形學,即便我深知疤痕的意義重大,但每當癢痛發作時,我還是恨不得把身上的疤痕的弄掉,無論用什麼方法。
延續上面提到的疤痕,它的本質上,正是一種帶有張力的、變質的皮肉,我再清楚不過了。因為在自己身上的大面積疤痕,隨時都帶有張力在拉扯著,如同穿了一件緊身衣,改變了肌肉和筋膜紋理,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長期下來的張力帶來肩頸的痠痛、身體的緊繃、失眠。
「經歷過乳癌第四期各種嚴酷醫療的蘇珊桑塔格,依照著強大的意志力活了下來,她在一次受訪中提到:『經由主動且有意識地面對生死的衝突,你會獲得很強的能量。』她甚至認為那樣的生命狀態,具有某種迷人的『張力』。」P.93
身體所承受的張力,對應作者提到桑塔格所說的,生死衝突、生命與疾病拉扯的張力,我想本質上有很大的共通點。張力的狀態是一種拉扯、失去平衡,如同面對逆流一般,疤痕和疾病同樣都有一種頑固的特性,糾纏著生命不放,想甩都甩不掉。
閱讀完《病從所願》,我很欣賞作者面對疾病的態度和疾病書寫,用文字的方式療癒了自己也療癒了讀者,書末的十二首疾病之詩更是以血淚的方式來創作,我深知這點。今年的第一本書由《病從所願》作為起點,期許自己更有勇氣面對自己的疼痛、疾病和陰影,有餘力的時候也練習自己的「疾病書寫」,並且要好好整理「聆聽疼痛」計畫的訪談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