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作者Barbara Ehrenreich被診斷出乳癌後,她開始接觸到乳癌治療的粉紅絲帶文化,為了鼓勵病友抗癌,民間組織推出以粉紅絲帶為主題的各種產品,包括T恤、項鍊、馬克杯、 泰迪熊等,試圖營造出鼓勵、樂觀的氣氛。在接觸這類產品的過程中,作者發現成功抗癌的「生還者們」營造出勝利、有希望的氣氛,鼓勵去看見癌症帶來的好處,許多人見證因為得了癌症而開始正向思考、學習樂觀態度,更極端一點的說詞甚至認為癌症是一種禮物,若人生能重來甚至希望再得癌症。她漸漸發現在粉紅絲帶文化中難以容納憤恨不平、生氣的情緒,當她發表生氣的想法時甚至遭到譴責「你面對這一切的態度很糟糕、這對你一點幫助都沒有。」
作者觀察到,成功抗癌的人不斷宣揚正向思考、觀想的療效,認為保持樂觀態度是癌症康復的關鍵,甚至表示正向思考能增強免疫系統、降低罹癌風險。這讓身為細胞生物學博士的作者感到不解,認為這不太符合科學。
「1970年代,有人發揮想像力,把免疫系統、癌症、情緒這三者連結起來。壓力過大會使免疫系統的某些功能降低,人們發現這點已有一段時間了。知名的壓力研究專家Hans Selye在1930年代做過實驗。實驗室的動物長時間遭受折磨,健康狀況變差,抵抗疾病的能力會降低。有人因此推論正向感覺與壓力相反,能強化免疫系統,是促進健康的關鍵,不論受到微生物或腫瘤威脅都有效果。這樣的推論顯然有欠周全。」P.49
作者認為這種推論把正向思考和免疫系統作錯誤的連結, 更何況免疫系統是消滅有害的外來物,癌細胞大多仍屬於自體細胞,也沒有可靠的證據證明免疫系統會對抗癌症。(不過近年醫學的確發展出了免疫治療法。 )
作者認為,正向思考的治療其來有自,由於心理學家沒有能力協助治療癌症,只好想辦法增強對癌症的正向感覺,稱為尋找優點(benefit finding),即使病患無法指望康復,至少把疾病當成正向的經驗,去看見疾病帶來的好處,維持樂觀的態度面對。但作者對於尋找優點的作法感到懷疑:
「但是,美化癌症非但無助於提振於情緒,反而可能得付出可怕的代價。第一,要美化癌症,就得否認一般人能理解的感覺,像是憤怒與恐懼,必須將這些感覺全藏到歡樂的表面下。….兩位研究尋找觀點的學者表示,合作過的乳癌患者提到,就算有人好意鼓勵她們去尋找優點,她們也會認為這樣做是不恰當的 ,因為對方沒有顧及她們的感受。患者幾乎都認為,尋找優點這種作法令人反感,目的只是想盡量減少那些無法逃避且難解的重擔與困境。」P.56
作者舉了一位病患的例子,她寫信告訴替代醫療的擁護者Deepak Chopra,他已經原諒了所有人、改變生活方式、開始冥想、祈禱、運動,但癌症仍不斷復發,Chopra回應:「就我看來,你做的都對,有助於康復。但你得繼續做,直到癌症永遠消失為止。」
「許多心理學家主張壓抑情感是有害的,關於這點我不是那麼肯定,但毫無疑問,當正向思考失敗、癌症擴散、治療無效時,就會引發問題,屆時病患就只能怪自己:我不夠正向,甚至一開始引發癌症的就是我的負向態度。」P.57
從這裡可以看出作者批判正向思考的觀點在於,正向思考讓人逃避部分的現實,轉而寄託在「態度」上,認為態度才是影響健康和疾病康復的關鍵,這樣的作法會忽略很多應該被討論到的現實問題,而且一旦正向思考失敗時,病患就會認為是因為態度不夠正向才會惡化。她接著提到,精神科醫師Jimmie Holland指出,社會把一種不當的負擔加諸於患者,這來自於大家普遍相信身心會相互影響,暗示著是因為負面情緒而引發癌症,讓癌症患者會感覺成為「被責備的受害者」。
「乳癌給我的是切身體驗美國文化中一股強勢的意識型態。這個體驗實在令我痛苦萬分,若各位要稱之為禮物也行。在那之前,我從沒察覺這股意識形態,它竟然鼓勵我們去否定現實,先然接受不幸,甚至遭遇災難時只能怪罪自己。」P.59
第二章開始,作者說明正向思考無所不在,並且出現越來越極端的情況。她發現美國人並非完全自願抱持正向觀點,有些人是被迫接受、被灌輸正向的觀點。在職場上很多雇主會聘用激勵講師來演講,藉此讓員工維持積極的工作態度,尤其像是推銷員、空服員、客服人員,這類需要情緒勞動的職業。
當正向思考變成具有傳染性的文化之後,越演越烈,像是Joe Vitale博士曾說:「時時刻刻自腦子裡說『我愛你 』,就能治癒所有需要治癒的創傷。」。因為正向、樂觀有很多好處,社會上開始出現所謂的激勵講師、行銷講師,教導如何讓人維持正向態度,或是「裝出」微笑和熱情。隨著二十世紀人際關係技巧變得越來越重要,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開始注重員工的個性和關係經營,在正向思考的文化之中,除了維持正向開放的態度之外,甚至會鼓勵擺脫負向的人,遠離任何負面的人事物。
「2005年,顛峰潛能訓練公司創辦人Harv Eker寫了《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 這本暢銷書,建議大家遠離負向的人,就算她們和你住一起也一樣:『找出生活中會掃興的情況或人,遠離這類情況,與這種人脫離關係。若家中有這種人,盡量別和他們在一起。』」P.73
為了打造一個沒有負向情緒的世界,作者舉了很多例子說明正向文化中的作法,像是牧師Will Bowen在教會發起停止抱怨運動,戴上紫色手環提醒自己不可以抱怨,試圖消滅所有抱怨;因為新聞充斥負面消息引發負向情緒,所以Good News Network和快樂新聞網只會在網站提供好消息。
「但是在正向思考的世界,你不用教養任何人,也沒有人會揭露逆耳刺眼的真相。別人只會鼓勵你、讚美你、肯定你。這些話聽起來雖然刺耳,不過許多人卻把它奉為信條,牆匾或保險桿貼紙上都是禁止發牢騷的圖樣。大家似乎都缺乏同理心,而且面對這種現象竟是收回自己的同理心,好像都沒時間或耐性來處理別人的問題了。」P.75
當正向思考試圖打造一個沒有負向情緒的世界,更容易出現弔詭的盲點,信仰正向思考的人表面上看起來很快樂,但事實上卻缺乏真實面對問題的能力,僅僅只是把問題引發的負面情緒消除。(我覺得這樣的文化也能在教會輕易發現,在我所認識的人中,的確有人把信仰當作一種逃避現實的工具,如同上癮一般用信仰調適自己的情緒,不斷灌輸自己正向思考。)
當正向思考走向極端,也開始出現各種偽科學的理論,最著名的莫過於《秘密》傳達的吸引力法則(the law of attracting),告訴你個人運用心智力量可以影響宇宙中的能量和粒子,讓你心想事成,主張心靈思想可以克服物質障礙,並且引用量子力學的理論背書。不過,這種偽科學很快就遭到質疑和打臉,一種說法是,吸引力法則的力量圍繞個人發生,對於其他運用心智力量卻沒有實現的人難以解釋,例如中樂透。
我稍微上網搜尋關鍵字「吸引力法則」後就發現各種驚人的見證,有個叫做心靈吧台的網站標語甚至直接告訴你「凡人心所能想像的,並且相信的,終必能實現!」非常勵志的slogan。以「心靈吧台」為例,網站上介紹關於吸引力法則的神奇效力、創辦人接觸神經語言學NLP後翻轉自己人生的故事。我好奇到底有多少人相信這種神奇的故事、花錢買書上課?心靈吧台的臉書粉絲團大約有三萬個讚,想必仍有不少人信仰著吸引力法則,夢想致富。
吸引力法則的偽科學讓我想到,老師在小學分享的水實驗,對水進行稱讚或辱罵後觀察結晶,會發現完全不一樣的結果,這就是江本勝博士著名的《水知道答案》,他藉由觀察水結晶做實驗,宣稱水會對愛、善、惡等情緒作出反應。很多人質疑江博士實驗的可信度,這部份在網路上有很多資料,就不一一整理。大致上來說,關於善惡美醜的定義來自觀察者的主觀標準,無法證明水可以分辨抽象的概念,相關的批判內可以在《水什麼也不知道》找到。江博士的理論很明顯想要提倡說好話、表達正向情緒的重要,這也是我的小學老師告訴我的,有趣的是,水理論通常會結合佛教的靜思語或類似的內容,讓人感覺背後的目的是宣揚佛教正念思想。
「在教練產業與《秘密》之類的書中,那種玄學像極了民間傳統巫術,尤其像以同類相吸為作用原則的『交感巫術(sympathetic magic)』。民間傳統巫術的信徒認為崇拜物、護身符或黑魔法中的針扎巫毒娃娃,能帶來渴望的結果。而在正向思考中,正向想法或願望成真的心靈畫面,就是放在心裡的崇拜物。」P.84
作者認為正向思考的引導式觀想、冥想的儀式與巫術類似,像是心靈巫術一樣,她舉了夢想板(vision board)為例子,藉由把願望寫下來、進行一些儀式、咒語來實現夢想。雖然作者提到巫術有些誇張,但我必須說觀想依然有其作用,至少在運動科學領域,觀想練習的確有助於肢體開發、熟練,我本身也曾透過觀想來學習排球。當然,在致富或實現夢想這方面,很難直接說能夠靠觀想/冥想就翻轉人生。
我們現在可以知道,當正向思考走向極端化時,會出現如同巫術一般弔詭的、反智的理論,更可怕的是,當它與消費主義、資本主義結合時,可以成為某種奴役人的文化。
作者在第四章的標題是「生意興隆的激勵產業」,揭示美國的激勵產業的多麼興盛,這些自我成長商品在2005年統計的總值為96億美元,包括私人教練課程、書籍、DVD。作者發現,購買激勵產品的人多不勝數,患重病的人、失業的人、工作有風險的人特別容易心動。誰會是激勵產品的愛好者呢?作者認為推銷員、業務員、客服人員、空服員這類需要情緒勞動的職業,企業常常會邀請激勵講師演講、免費贈送激勵書籍。以推銷員為例,推銷工作會不斷遭到拒絕、不斷鼓勵自己振作、展現熱情的循環;空服員或服務業者需要表現出良好的服務態度,這些都可以藉由激勵課程來打造出擅長正向思考的員工。
最可怕的是,企業會以鼓勵正向思考作為方法,培養出優秀、不會抱怨的勞工以增加生產力,漸漸地,正向思考成為企業的鞭子,鞭策存有負面想法的勞工,將其視為不夠有競爭力甚至裁員。當負向情緒與競爭力、生產力的概念結合,勞工開始誤以為負向情緒是不夠有生產力的表現。
「激勵講師和教練在宣傳時,會說自己有法子面對改變,指的就是裁員,而沒遭到裁員的則被迫增加工作量。比如說,有間教練公司保證能消除裁員遺留下的負面氣氛:『正經歷裁員、合併、收購等改變的組織與企業,最適合這套課程了。若改變使組織員工抗拒改變、在咖啡室聊八卦、績效變差、拒絕溝通、壓力增加,這套訓練能教員工保持正向的動力和專注力。』」P.149
作者舉了《誰偷走了我的乳酪》說明,這類職場勵志書教導「不要害怕改變」的觀念,這背後其實正在合理化裁員,讓勞工把裁員的原因歸因到自己身上。企業請來激勵講師一方面維持勞工的生產力,一方面為裁員打預防針,讓未來面臨裁員的勞工勇於接受改變,藉此減輕勞工對企業的憎惡。
讀到這裡,其實讓我覺得不太舒服,因為感受到企業和管理學、整個社會就在鼓勵你要拼命工作賺錢,即使被裁員也要趕快振作,繼續拼命工作、調整自己,許多責任都被歸向自己,即使失敗也歸因自己,像快馬加鞭一樣,不斷鞭策自己。為了生存下去,勞工們必須主動找事做,並讓公司曉得你是最有價值,擔心自己失去生產力,在企業裁員的大刀揮落之前衝刺奔跑,但可悲的是一切努力和成功終究也只是包含在企業微乎其微的利潤之中。
作者分析後認為美國樂觀主義的根源來自喀爾文主義,它嚴格的教義和禁欲主義讓人變得壓抑;嚴厲地審查自己是否好好勞動、杜絕享樂主義、將人鑲嵌到資本主義社會,讓人不敢面對自己真正的情緒,許多人甚至因此而生病、憂鬱。作者介紹到,在喀爾文教派之後,十九世紀又發展出新思想運動(New Thought Movement)、基督科學教(Christian Science)等,正向想法漸漸受到重視。
「喀爾文主義衰退後產生的這種新思考方式,成了一股知識潮流,一般人稱為『新思想』或『新思想運動』(New Thought Movement),它引用的思想包括愛默生的超越論以及史威登堡之類的歐洲神秘流派,甚至還參雜了一些印度教義。」P.103
新思想運動具有爭議的是,主張人類只要取得精神的無窮力量就能掌握物質世界,或是運用心靈力量就可以治癒疾病。基督科學教則是主張物質世界並不存在,世上只有思想、心靈、精神、美德、關愛。
「二十世紀,正向思想家大多把健康問題丟給醫界處理,一切自我改善的目標變成了取得財富與成就。1930年代,Napoleon Hill寫了《思考致富》這本正向思考的巨著,有系統地說明眾所皆知的新思想玄學:『思想是事物。其實思想能產生吸引力,使思想中的事物成真,所有想法中的事物都會變成實物。』」P.117
隨著新思想運動以及基督科學教的出現,正向思考順理成章變得一種宗教信仰,同時也因為越來越多人有正向思考的需求,讓美國的激勵產業更加活絡。在正向思考的文化底下,基督教也衍伸出巨型教會(mega church)和企業牧師,將成功學結合神學的「成功神學」,這類牧師要怎麼見證自己的成功來說服信徒呢?他通常會展現雄厚的財力,例如豪宅、跑車、私人飛機等。
「神要人成功、健康、快樂,但是要怎麼辦到呢?Osteen提出的方法是直接向非宗教的正向思考家抄來的:觀想。其他電視福音佈道家還經常強調,也要把話說出來,必須『用正向的信仰告解,說出自己信仰堅定,相信自己會在生活中取得成就』,把夢想說出來,夢想才會實現。」P.161
從傳統基督教的觀點來看,巨型教會、企業教會以及電視福音佈道家已經漸漸脫離原本敬虔的道路,他們不再掛上耶穌的照片和十字架,拋棄傳統教堂建築風格,發展出自己的理論,以「神是正向的」為基礎來擴大解釋成功和財富的價值,鼓勵信徒倚靠信仰的正念來賺錢、獲得新房子、車子。
「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銹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銹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裏,你的心也在那裏。」<太6:19–21>
儘管聖經如此教導,但是當成功神學教會把正向思考、成功、信心、財富、神的愛等概念串連在一起時,誰又能抗拒信心的好處以及物質的誘惑呢?於是人們就藉由神的力量來達成自己的目的,到最後神可能也只是淪為發財工具而已。
「在Osteen夫婦的宇宙中,連神也只能扮演可有可無的配角。神不再神秘、不再令人敬畏,成了總管或私人助理,負責幫人處理超速罰單、在餐廳找到座席、取得出書合約。就連處理這些雞毛小事時,求神似乎也比較像是出於禮貌,而不是破於需要的請求。人一旦相信吸引力法則,也就是相信心智就像磁鐵,會吸引觀想出來的事物,就是認為人是全能的。」P.169
綜觀整本書的內容,作者大力批判了美國樂觀主義,分析正向思考文化與激勵產業,以及它們是如何與企業、資本主義結成為資本家的工具,又如何與基督教結合轉為成功神學,作者後來也直接訪問正向心理學的祖師爺Seligman(對,就是習得無助感的Seligman)關於正向思考的盲點,算是公然挑戰了正向心理學。那在大力批判之後,她自己的看法為何呢?在本書最後一章提到:
「不論是正向或負向思考,都會使人在觀察時無法擺脫情緒,使人寧願把錯覺當成現實。正向思考會讓人『感覺美好』,而負向思考則會讓憂鬱的人習於緩慢、迂迴的神經傳導路徑。取代這兩種思考的作法就是,想辦法擺脫自己的想法,觀察事物的真實面貌,盡量不要讓自己的感覺與幻想對斥時加油添醋,去瞭解世界同時充滿危險與機會:人有機會幸福美滿,但也終將一死。」P.248
作者質疑正向思考的觀點是:無論正向或負向情緒都會影響自己原本真實的想法而產生盲點,像是勇氣讓人勇於冒險,卻也可能忽略細節,陷入危險與痛苦之中,因此她較推崇心理學家Julie Norem的防禦性悲觀(defensive pessimism),必須去預想最糟的情況,就像在開車或飛機一樣提防危險。
我們知道任何一種思想走向極端化之後都會失控,出現盲點和違反邏輯的行為,那正向思考心理學真的不好嗎?我認為正向思考可以對人的情緒產生激勵作用,就像某種藥品一樣,可是一旦對這種藥上癮之後,就會出現和其他成癮者一樣的狀況,也就是逃避現實。正向思考的作用並非不好,但必須謹慎看待,當它成為一種癮的時候,就失去原本的目的。在懷哲的podcast中也曾提出對於心靈雞湯的看法:
「有人說心靈雞湯太智障,有人說沒有用。但是我在這邊想跟大家說,太智障可能是你覺得太智障,可是可能對世界上某個人是有用的,可以讓他自己情緒上有一些舒緩,那這也可以解釋說為什麼世界上還是這麼多人需要看勵志書,還是這麼多人需要讀心靈雞湯。身為在讀心理諮商的人的角度會覺得說,既然對他有幫助,那為什麼要去責備?或是批評呢?其實是沒有必要的。」-《心靈雞湯飲用指南》
懷哲的說法偏向保守,算是一個中立的意見,我想他也知道如果把心靈雞湯當成靈魂的興奮劑,那也會變得失控,這應該也是他介紹飲用指南的原因之一。不過依照他的說法反過來說,如果正向思考對某些人變成有害的,那為什麼不去批評呢?
我們從小到大都被教導要快樂開心、難過的時候眼淚要趕緊擦乾,保持正向情緒似乎是人最好的狀態,可是我們卻從來不會質疑這件事,我們也不善於處理負向情緒,只知道負向情緒越少越好,於是就壓抑自我,甚至害怕自己負向的一面被人看見。
「為什麼一定要快樂呢?我就是快樂不起來啊。」
這是來自一位受憂鬱症困擾朋友的質問,快樂與憂鬱似乎變成二元對立的價值,而誰不喜歡快樂、正向呢?因為人人都喜歡正向情緒,所以大家漸漸地也遠離負向的人,正向情緒甚至成為某種道德價值,反過來譴責憂鬱或焦慮的情緒為軟弱的表現,讓深受憂鬱症困擾的人被排擠到社會邊緣,除了要面對原有的病痛折磨外,還要對抗這個理所當然的快樂文化。
我覺得《失控的正向思考》提醒我的是要重新反思正向思考,即使是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價值也並非絕對正確,即使是帶有激勵作用的心靈雞湯,也可能成為靈魂的毒品讓人上癮,成為逃避現實的工具,這背後也涉及了宗教信仰對人的影響,若以信仰的角度來說,正向思考又更值得深思,究竟是自己自己激勵自己,還是神激勵了自己呢?
對比正向和負向情緒,其實都有各自的價值,快樂使我們感受到美好的感覺,而焦慮是覺察危險的能量,憂傷是道別與結束的能量。如果壓抑任何一種能量都會讓人變得失控。
最後,我想以《也許你該找人聊聊》書中引用的句子作為結尾:
有人提議把快樂歸為精神疾患,在將來主要的診斷手冊裡給它一個新名字:重度情感疾患,愉悅型。有份研究回顧相關文獻之後指出:快樂在統計上是異常,它包括很多組不同的症狀,而且與一系列認知異常有關,快樂可能反映出中央神經系統功能異常。反對這項提議的論點可能是:快樂不能以負面方式衡量,可是這個理由跟科學不相關,所以駁回。-《醫學倫理期刊》理查・邦托
知名瑞士精神病學家Carl Jung講過:「只要不必正是自己的靈魂,人什麼都願意做,不論事情有多荒謬。」不過他也講過:「凝視內在者終能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