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王行老師的《修身與齊家:以儒家心學為助人知識的家族治療》真的覺得非常精彩,用儒家的角度去對照西方心理學知識理論,連結起東西方的人性觀,浮現更透徹的生命哲學與倫理。
提到儒家,一般都會想到小時候背誦的儒家經典,以及萬惡的中國文化教材。但在這本書當中重新讓我瞭解到儒家思想的智慧到底在說什麼、怎麼看待人的發展,而不是印象中僵硬死板的文字。王行老師將儒家思想,所謂的「仁」、「誠」、「良知」、「善端」等,連結到西方的人本心理學和家族治療,例如:「誠」可以對應到Rogers的「成為一個人」也可以呼應Satir的「一致性溝通」;或是「仁」的思想指出人具有的潛能,可以呼應到優勢觀點。
在過去,一想到儒道有關的思想,總會覺得帶有一種抑制慾望、違反人性的色彩在,一切都必須很有倫理秩序,就連情緒也是。對此,《中庸》講究一種中和、守中之道,面對人必有的情緒起伏、物性干擾,要站在中和的角度去探詢那個「喜怒哀樂之未發」的狀態。
「凡人必有情緒,而情緒常是依著慾望與情感而發,難道儒家的中庸之道是以壓抑情緒不發出來,或是去除慾望和情感以戒斷引發情緒之源,作為修身養性的「守中」之道嗎?若是如此,肯定與現代心理衛生的觀點相背。由慾望或情感而發生情緒,當然是人之常情,但也是人的物性(如身體、個性、環境刺激等)限制,而人的自由在於超越物性而向著天命之性,只要向著天命即是中道。」P.55
從《中庸》這樣的觀點來看榮格的陰影概念非常有趣,在《擁抱陰影》書中也有提到:「到了中年,人們開始厭倦在蹺蹺板兩頭不由自主地來回跑,如果夠警醒的話,我們會逐漸明白,最佳的狀態是中間地帶。」正好能說明中庸之道的智慧所在。
若要說整本書當中最重要的一個字,我認為「誠」可以貫穿整個儒家思想並串連到西方人本心理學,並指出一個積極的生命倫理。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能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相較於西方繁雜的文字和理論,儒家思想的字數很少,許多字句可以延伸不同的解釋,在讀者的心中自己體悟,這正是儒家神奇的地方。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誠」字代表的是真誠,對自我的真誠、對他人的真誠、對創傷的真誠、對陰影的真誠,對死亡焦慮的真誠、對生命的真誠。「真誠」這件事,實為人生最重要的,真誠的精神即串連起《成為一個人》、《逃避自由》、《擁抱陰影》、「一致性溝通」等。
特別想指出的是,「誠」也包含了「對苦難的真誠」。呼應前陣子想到《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約伯記》和《受難記》三者真誠面對苦難的精神,或許最重要的、最令人感動的正是那樣面對受苦的「誠」。在苦難面前,人勢必感受到無常和無法抵抗的痛苦,自然想要逃避,面對苦難看似是理所當然卻是不容易的事情,人也正是如此從「寓居於世」成為「在世存有」。
另一個重要的啟發是,儒家思想的「我」是包含天地宇宙的「大我」,並不需要像西方額外談「靈性」就都包含在裡頭了,是道德主體、生命主體、靈性主體。《易經》的陰陽觀、天人觀,講述的是根本的觀念,毋須如西方心理學額外趣談「靈性」的部分,因為那本來就是一體的。
儒家所謂「人性本善」並非四個字那麼簡單而已,由於人本身是天地的一部份,具有物性之外也具有超越的本性,追求與天地融為一體的超越。正是因為天地也很真誠,所以人也該真誠。儒家所修行的方向是非常貫徹始終、貫徹天地的,而一切都包含在心當中(心即理),「誠」的修行方向也是首先面對真誠自己並充分自覺,反求諸己。
讀完這本《修身與齊家》,真的解開我過去對於儒家思想的誤解,重新發現裡頭的大智慧,也像是拼了一塊大拼圖一樣,東方的儒家思想用截然不同的視角,補足了我對於生命的認識。
這學期的哲學課老師剛好說到:「西方哲學就是有很多批判辯論,東方則是直接把答案講完了,答案就只有一個。」這樣的詮釋我覺得很精闢,西方哲學的優點的確在於思考辯證的空間,而東方則是一種各自體悟的「智慧」。 就如王行老師所說的,必須要「體證」,也就是親自實踐的方式才能領悟儒家在說什麼,若是用填鴨式的教育來接觸,那絕對是加速僵化和腐敗,糟蹋了一個珍貴的思想,因為儒家本來就是「為己之學」。
過去我對於儒家思想還是多少覺得有點邪惡,但正確瞭解它是如何被當作控制人民的工具之後,會知道儒家思想本身有重要的價值。
西方的心理學花了很長的時間、很多的篇幅和理論,用不同的角度闡述或分析「人」的存在,但東方的儒家、道家、禪學有個共通點就是把人視為一個有機體的存在,並不像無機物一樣可以被任意切開、分析,而是本就具足的整體。
《修身與齊家》在後面幾章談到《易經》的卦辭和爻辭,王行老師告訴我們該要怎麼實踐或創造改變,但仍然不離儒家思想那幾個「仁」、「誠」、「良知」、「反求諸己」。雖然一方面覺得有點事後論的感覺,畢竟要怎麼詮釋都是作者個人的發揮,另一方面覺得這大概就是儒家思想的缺點,就是不斷強調它的重要性的時候就會有點讓人厭煩XD
最後,身為東吳社工所的學生,常常會聽到王行老師多麼優秀,卻沒有機會可以上老師的課,真的非常遺憾。透過《修身與齊家》這本書,有讓我更瞭解王行老師的思想,就像上了老師的一門課一樣,在閱讀的過程也產生了對話,真的很棒但也好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