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助人工作

對話本身就是行動

By 文揚 Wen-Yang 23 June 2023

這週敲敲話志工的課程開始接觸「開放式對話」的內容,儘管之前就參加過初階和進階工作坊,不過雅欣的分享還是非常精彩。

印象中有提到,開放式對話是個在一邊實踐一邊產出理論的領域,讓我想到行動研究也是如此,兼具理論與實務。


課程最後,工作人員簡單示範了開放式對話,儘管之前以前看過兩三次的演練,但每一次的感覺都還是不太一樣。

大郡要我們把自己的感覺記下來,或許未來入家之後再回來看會覺得有趣。

這次觀摩完開放式對話,我覺得挺抽象、緩慢的,面對當事人的問題,對話團隊其實比較是針對當事人的情緒感受去對話,釐清他的情緒感受、在意的地方是什麼,聽起來像是吐苦水?

這讓我覺得有點繞圈圈的感覺,我很想趕快觸碰到核心,也就是去問背後問題發生的原因,更搞清楚來龍去脈,這樣才有辦法更加聚焦,也才能更精準回應對吧

反思的環節裡,工作人員各自用自己結束關係的經驗去回應當事人與朋友結束關係的困擾,但我們還沒搞清楚當事人與朋友的關係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而結束,這樣真的可以幫助到他嗎


如果不是要解決一個問題而已,因為他們不會只有這一個問題,目的是要讓他們如何持續對話、解決問題就真的不是重點,一定還有其他問題,說到最後還是要怎樣跟對方互動…」

大郡回應說,為什麼解決問題不是重點,依舊讓我有點震驚,原來解決問題真的不是重點

這讓我反思,其實行動研究非常注重「解決問題」,需要不斷檢視「行動是否有效」來修正自己的行動。想必在行動研究裡,觀摩裡的幾個句子會被老師視為「無效」吧。或許在行動研究以及社會工作的洗禮下,我也自然成了想解決問題的體質

OT出身的大郡分享她之前也會這樣的狀況,甚至需要忍住不問「發生什麼事」,如果三十分鐘後還想問再問,因為那不是重點,這實在是一種違反本能,告訴自己「不要解決問題、不要抓重點」,而是回到當下的對話。


對話跟複調….強調對話不是要解決問題。」

容忍不確定…必須撐出很大的空間讓可能發生的事先發生,需要有一個空白,各自想先畫什麼,看有沒有辦法拼出一幅畫。」

回到對話這件事,開放式對話的「對話」究竟是什麼?或是行動追求的「有效性」對開放式對話來說又是什麼呢?兩者竟如此不同

對話本身就是行動」這句話讓我留意很久,仍然還在感受它的意義。


關於對話。

我的專業之一是撰打逐字稿,因此在工作中其實會很仔細聆聽雙方或團體多方彼此的對話,為了聽清楚甚至都會反覆聆聽個兩三次。

這個回應真的有回答到問題嗎?」我有時候會這樣想。

另一些時候,我也會聽到朋友在聊天中分享自己的經驗,並迅速幫自己的經驗做出結論,對我來說這好像是一種自我防衛的方式,或不允許其他人的詮釋或建議,劃下了一條界線。

透過自己的耳朵,透過聆聽的方式來聽見一場對話是怎麼發生的、怎麼進行的,這過程很有趣,但有時候也會不知不覺太過鑽研裡頭的句子,有點見樹不見林了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