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直觀畫圖的方式會把眼前的物件視為焦點和主體去觀察他的細節,老師說這是大腦演化的結果,讓我們專注眼前看見的東西,然而有個干擾是我們會不自覺放大眼睛聚焦的位置,例如在畫動物的時候會把頭放大(我當場就示範了一次)。
為了減少大腦聚焦主體、放大細部的干擾,負形讓我們練習從背景去描繪主體的輪廓。也就是轉換觀看的方式,不是在畫主體的輪廓,而是在畫背景的數個多邊形、不規則形,畫完的成果就如剪影一樣,也像是Photoshop 的去背、反向選取。
老師說,線條代表著兩個空間之間的邊界,用空間、圖塊的方式可以重新發現圖的結構。
在練習負形的時候,注重空間與空間的感覺和關係,也就是它們彼此的相對位置、大小、形狀,「感覺」始終是抽象的,而線條即是具現化感覺的過程,透過反覆勾勒線條、擦拭線條的過程,讓感覺漸漸與眼所觀察的圖像靠近。
呼應上一次的心得,意識三重構把意識分為語言、圖像、體感層次。畫畫的確就是一種體感與圖像雙向來回轉化的過程:眼所見的圖像引發了體感,體感再轉化進入身體當中、內心當中的圖像,畫畫或許即是如此反覆、來回轉化的過程。
回到負形這件事,我立刻想到翁士恆老師說的「空間是區分主體與背景的概念」,空間的概念本身就是一種分別。並且,嬰兒對於空間的概念是更早於依附關係的。
在任何關係當中,必定存在著主體與客體的問題,因為區分主體與客體、區分我與非我,本身就是關係的本質之一,是線條。
更根本來看,空間的概念更早於依附,區分主體與客體之前,我們需要先有主體的概念,而主體的概念在於區分出「背景」。這是空間的概念,也是關係的概念。
空間的概念當然不只是硬空間,而是能更廣泛地容納各種「關係」存在的空間、心靈的空間,至於線條則是空間的邊界。
關於圖像,一切仍然由點、線、面組成。如果「面」代表空間,「線」代表空間的邊界,那麼「點」究竟是什麼呢?
好喜歡畫畫帶來的療癒還有哲學思考,今天坐在海邊聽著海浪聲畫畫時,發現光是拿著白紙想要畫什麼就蠻療癒的,那種專注於眼前的畫面,但是自由的、無拘無束的,讓線條具現化自身感覺的感覺,是療癒的。
我始終不確定自己畫的好不好,不過非常謝謝身邊朋友們的鼓勵。我沒想過自己可以畫東西,或是在畫畫當中有這麼多感受。
突然覺得哲學對我好重要,身為高敏感的人常常有豐富到溢出來的想法,哲學的思考和書寫可以梳理出一些脈絡。而我發現畫畫更是一件充滿哲學意義的事,雖然是在畫圖,但腦中的想法會持續在運作,冒出不少哲學的思考,真的好有趣啊。看得很細、想得很細的特質,說不定我也蠻適合畫畫的哈哈。 (炭筆把手弄的好黑真的好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