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凝視

傾聽與凝視:傾聽自己是善待自己的方法

By 文揚 Wen-Yang 09 September 2020
傾聽與凝視:傾聽自己是善待自己的方法

傾聽是積極且有力量的

最近接觸開放式對話、補習班的輔導原理還有正念,突然意識到一件重要事情是關於「傾聽」。在開放式對話的課程時,柏瑋說:「傾聽其實是很積極、很有力量的,因為怎麼聆聽就會影響怎麼理解聽到的內容。」

我原本以為傾聽是較被動的,只要尊重對方並專心傾聽就是好的傾聽。但其實不然,在傾聽的時候,除了過去所熟知要「專注」之外,還有很多細節值得探索。無論是開放式對話、諮商、正念,傾聽比我原本所想的有更大的力量,助人技巧中雖然強調傾聽當事人的重要,但我認為首先傾聽自己是更重要的。還記得戶外體驗教育教的「獨處」,那是最簡單也最難的一課,


關於正念

最近在聽哇賽心理學EP12有大師分享正念,我認為正念的重點是「覺察自身狀態」。講者提到,在生活中其實可以常常實踐正念,包括吃飯、走路時,只要專注在自己當下的狀態,基本上都可以算是正念的一種

這樣說來,我平常進入正念狀態的頻率沒有太低,尤其是最近。比起正念,其實我好像更常進入一種「凝視/凝望」的狀態,或者說是專注深入思考某件事的狀態,不過眼神就僅是注視眼前的。


關於禱告

有人說,正念是「去除信仰成分的禱告」,我並不完全認同。身為有信仰經驗的人,我認為禱告本質上屬於「對話」,即為有他者存在的雙向性對談,無論何種宗教皆是如此,而正念比較偏向覺察自身狀態,或是與自身對話,兩者不全然相同。

結合禱告和正念,我們的確能更深入覺察自己和周遭事物,用近似「微觀」的方式知覺世界(所謂一沙一世界)。另外,我認為學習正念並非要機械化地實踐正念,就好像禱告變得儀式化就會漸漸失去原真一樣,練習正念只是讓人練習進入極度專注狀態,這與靈性的修養又有微妙的差異。在聽正念大師講話的時候,覺得他講的速度比較慢、細膩,感覺是正在用一種更細膩的方式知覺世界以及自己的情緒。


意識的力量

在進入傾聽/正念/禱告的狀態時,放大了感官知覺,感覺要進入更高一個維度的世界,為什麼這樣說呢?在極度專注的狀態下,人不只會注意到自身的情緒,也包含此時此刻的時間、空間。而關於時間,又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因為隨著每個人狀態不同,對時間的主觀感受都不相同,不過大致可以確定的是,當進入極度專注的狀態後,整體來說時間是會變慢的


傾聽自己是善待自己的方法

傾聽自己的意思是指,讓心境慢下來、開始凝視、凝望著某個點,可以是一件事、一個想法、甚至是一片空白。在我們進入凝視狀態時,會帶來一種「沉澱」的效果,過濾掉煩雜的情緒、感受、想法,最終留下的沉澱物是忠於自己內心深處的。

關於傾聽,我還想到大學戶外體驗教育的「獨處」,那是最簡單也最難的一課,在進行完一系列活動後,馬上進入獨處狀態的話,心中會有許多聲音浮現,那是你無法抗拒聆聽的真實聲音

從出生開始,耳邊總會有人告訴我們該如何生活、努力奮鬥才是所謂的成功,然而這些聲音早已蓋過每個人內心深處真正的想望。(回想自己高中時,對科系選擇感到多麼徬徨就可以知道這件事不難證明。)

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聲音指導我們的人生該如何進行嗎?算起來其實人生好短,一百年好短,遑論每天都可能發生意外身亡。當我想到這裡時感到焦慮,「我真的想做這個嗎?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我也知道這類問題問到爛不會有答案,可是好像只有不斷詢問、質疑,你才不會覺得自己找不到方向,就像迷路時不斷問路一樣

傾聽自己,我才發現更多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反應。包括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什麼時候會累、會生氣、會難過、會焦慮、理想中的伴侶、理想中的生活等等,我想在30歲之前釐清這些關於自己的謎題或許不算太晚。而且這也是親密關係當中每個人要先克服的重要議題。

最後,我覺得傾聽自己就是善待自己的方法,因為平常有太多聲音以及來自他人的期望正在影響我們的人生方向、喜好、情緒,我們真的太少也太不擅長傾聽自己了,導致我們時常感到矛盾、甚至做出違反自己意願的選擇,順應了某個人或社會的期望就感到滿足

過去常常處於較缺乏自信的狀態,也不斷告訴自己要「解殖」,讓自己從過去殖民自己的固有想法中解放、獨立。可是到底要怎麼解殖呢?我找到解殖的方法就是首先傾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