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日常

Becoming 自己的過程:找回內在連結

By 文揚 Wen-Yang 17 August 2021
Becoming 自己的過程:找回內在連結

上週在聽《創傷的智慧》講座時,瞬間把一直以來《成為一個人》、個體化、創傷知情、非暴力溝通等內容串連起來,發覺這一切都是息息相關的,關鍵在於接回自我的情緒、重新找回內在的連結,找回四散在各地的自己的碎片。 ⁡


每個人都有方法幫助自己遠離自己

每個人其實都有發展出一些方法幫助自己遠離自己,不用去感受情緒,感受痛苦。影片中像是物質成癮、色情片、網路、社群網站、手機、工作成癮、忙碌成癮、非常追求成就、財富、地位等等。」 ⁡

當我們跟自己斷開連結,也會對這個地球完全分離,變得麻痺,感覺不到任何情緒。這些都是我們用來幫助自己離開自己的方式,只是方式不同。所以我們跟吸毒者沒有太大差別,只是不同方法的差別。」 ⁡

每個人多少都有創傷,而創傷中確實有智慧。探究創傷的奧秘,會發現每個人都有解離的能力,當遇到難以消化的事或負面情緒時,每個人都會想離開此時此刻,進入另一種狀態來逃避。柏瑋舉例説明:被逼著坐在教室學習時,會不由自主發呆或轉移注意力,不然實在太痛苦、太無聊了,這是一種解離、與當下斷開連結的方式;情緒的解離則是短時間無法消化大量情緒而解離;身體的解離,因為受到侵犯而讓自己失去身體感覺。 ⁡

無論何種解離都在斷開連結,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不用直接面對威脅和痛苦,這是人的本能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發展出來的能力。嚴重的解離,背後是某個事件引起的創傷;輕微的解離,背後則可能是日常的習慣累積而成,以「」的型態存在。面對這些創傷和上癮,療癒的途徑即是接回因解離而斷開的連結,找回因解離而被切割、隱藏、散落的碎片。 ⁡ ⁡


耍廢是一種解離

⁡ 回到自己身上檢視,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癮」,用來調節自己的習慣,背後是某種程度的解離、暫時斷開連結以便讓自己的狀態能夠恢復。在前陣子狀態較佳的時候,我發現自己耍廢的時間減少了,發現並不是一定要藉由耍廢來讓自己休息、找到讀書的動力,在那當下我也意識到耍廢就是一種解離,讓自己暫時離開該做的事情、斷開某些情緒、思緒的連結,以便調整自我狀態。這件事看起來微不足道,卻潛藏著關於創傷、關於人和情緒的原理,掌握這些根本的原理後,可以更細膩地覺察自己、觀察他人,觀察情緒的流動。 ⁡ ⁡


創傷的復原是加寬自己的空間,容納情緒和痛苦

「面對創傷,我們要思考的是要怎麼重新找回跟自己的連結(情緒、需求、回到身體裡)」 ⁡

「復原不是要忘掉過去創傷,而是有空間容納所有情緒。」 ⁡

創傷是可怕的怪物,使人受困於深不見底的井中。我們無法改變過去已發生的事,但卻能加寬井口,讓光線透入、曬暖。 ⁡

無論是創傷或成癮,其背後解離的意義在於處理情緒的能力、界限。這包括情緒的辨認、表達、調節能力,是否有足夠的詞彙指認情緒。 ⁡

療癒創傷是找回自己、回到自己情緒的過程,必須要增加容納情緒存在的空間和彈性,才能讓連結不那麼快斷掉,讓自己能保持在此時此刻當下的情緒狀態,而不受過去的創傷影響。 ⁡


如何找回跟自己的連結,找回自己與生俱來就有的特質、最初的自己

⁡ 找回自己的方式很多,非暴力溝通課程中「找回自己的碎片」是一個很好的練習。(用名片卡盡可能寫下自己生命中曾有的身分和經驗,用不同方式歸類、綜觀自己) ⁡

除此之外,個體化的歷程也是引導我找回自己的思考途徑。個體化表示自身能夠釐清與外在世界、客體的關係,不受其影響,自我意識能像鏡子般映照、觀見其真實面貌。對我來說,我所觀望的不只是外在的客體和重要他人,也包括自己的情緒、創傷以及身體反應,這同樣是找回自己的過程,與創傷知情異途同歸。 ⁡


結語

Becoming自己的過程是一輩子的課題,意外發現過去接觸的書和課程能夠串連起來,共同指向同一條路,用不同角度去理解「找回自己」這麽抽象、深奧的概念。 ⁡

總的來說,我相信每個人的人生中必會面臨創傷和成癮的課題,若沒有發覺其中的智慧,就有可能深陷其中;相反地,循著自己身上情緒的線索,會發現人的運作是存在基本原理、法則的。 ⁡

最後,這些種種的學習經常帶我去思考失序背後的脈絡和根本,而不只是看見問題的表面。我漸漸發現這樣的思考習慣可以培養抽象思考的能力,也能長出「看見本質的眼睛」。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