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日常

對話工作如潛水

By 文揚 Wen-Yang 02 November 2020
對話工作如潛水

歷經三週的諮商演練課程後,一邊反省自己如何進步,一邊思考諮商和對話工作的內涵/本質。

在演練的過程中,無論是扮演心理師、個案或觀察員都有不同視角帶來的收穫,對話的一來一往充滿意義,循序漸進地將人的困擾、情緒、想法展開,並加以細膩呵護。的確是意義編織的歷程。

今天突然覺得,用「潛水」來比喻對話工作蠻貼切的:

你必須熟悉水性、探索暗流、漩渦,有時能夠潛入深處,有時卻因為水的阻力而只能停留淺層。人的情緒、關係也像水一樣具有動態、流動的性質,有時成為阻力,有時也成為助力。若不幸發生溺水的事故,必須要立即處理,釐清自己與水的關係(諮商關係)

在諮商演練之前,我其實對於諮商/對話工作有一些既定想像。在一開始我們是先從公式化的方式學習,在基礎架構之上發展具備個人特色的工作方法。我起初也先按照公式為結構進行,但會發現變得很不自然、生硬,覺得自己像服務生一般在展演某種形象。對此,我覺得公式化的訓練與Rogers的「真誠一致」似乎有所衝突,或至少我還沒轉換過來。

儘管講義上的助人技巧寫得很理想,但實際上面臨活生生的人時,那些專有名詞並不能提供多少幫助,畢竟也沒有人喜歡被生硬的專有名詞或話術填塞。後來發現,用自己原有的自然態度,保持真誠、保持好奇就可以有穩定的作用,當下的狀態並不會特別意識到要使用何種技巧或是話術

經過三次演練後,透過夥伴們的回饋其實稍微有點感覺,對話工作像照鏡子般,聽者與說者真實地相互反映,沒有虛假的空間。

最近剛好讀到《關係是傷也是藥》,作者提到:

「傳統心理諮商常把同理心放在基礎訓練,我覺得是錯的。先要學習探問(exploring)才能開始瞭解個案,也才有見證個案痛苦的可能。否則,一堆像是同理的同理,只是落入諮商師自己的反移情而已。」

看到資深的家族治療師如此論述,實在是令人感到驚訝且衝擊。雖然並沒有完全理解作者背後真正的語意,但我想我對對話工作的信念仍會時時提醒自己「真誠一致」的重要。

最後,為了諮商演練的課又趕緊把《開放對話・期待對話》這本深奧的書拿出來複習,好幾段話都再次映照出對話工作該有的模樣,提醒自己要更用心傾聽、尊重他者當下的「他異性」。

對話是由無數來自身體感覺的情感因素建構起來的。說話者只在生理層次上稱得上是其話語的主體或作者,因他/她用自己的聲帶把字句製造了出來。但參與者交相構成的整體情境卻能決定語意結構,在人心之內影響語意方向。」 — 《開放對話・期待對話》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