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日常

同步聽打培訓

By 文揚 Wen-Yang 08 August 2021
同步聽打培訓

這兩天參加桃園市社會局和桃園聲暉舉辦的聽打員培訓,更認識了聽覺障礙者的困難,也重新看待「聽打員」這個如同翻譯的角色,要成為聽障者的耳朵、同時保持一定的打字速度,真的很有挑戰性,也需要細膩的觀察力。

講師提到,之所以會有聽打員的需要,是因為和過去相比,使用手語的聽障者越來越少,尤其是年輕族群。隨著特教思潮的改變(融入式)及科技的進步(輔具),我們可以在新生兒階段就能診斷出聽力受損的狀況,提早進入早期療育和配戴助聽器,較不用像過去因為太晚發現孩子聽力受損而只能送往啟聰學校學習手語,影響語言能力。 ⁡

對聽障者來說,大多數的困難是「聽不清楚」的模糊感,只能依靠讀唇和猜測去接收訊息。講師有播放一個模擬影片,我覺得很像是潛在水裡時,聽不清楚周遭的聲音,一切變得很模糊的感覺。這不只影響了聽障者認知世界的方式,也衍伸出其他問題:在日常溝通情境中,因為聽不清楚而希望對方覆述,但又怕對方失去耐性而寧願選擇「假裝懂」。長期下來,的確會讓人覺得自己被隔絕於世界之外,難以融入聽人之中而距離越來越遠。 ⁡

同步聽打的服務理念是要成為聽障者的耳朵(解建彬講師稱之為耳朵原則),換言之,在上課、講座、團體會議中,聽打員會在聽障者身旁,用螢幕呈現空間內的聲音,包括人聲、環境的重要聲音等。其中,有趣的是講師強調「笑話」的重要性,由於笑話講第二遍就會失去效果,在聽障者的生命經驗中,經常無法在第一時間接收到笑話和笑點,而失去團體的參與感,因此笑話或非正式的內容也會是聽打的重點之一。 ⁡

上完兩天的課程,我覺得同步聽打服務意味著聽障者的平權,希望消弭與聽人之間的差異,能夠接收到同樣完整的內容,如上課、講座都能盡量無障礙。反過頭來思考,我會希望聽障者不要因為缺少聽打服務而沒辦法參與某個講座、得到某個體驗,那都是讓選擇受到限制的狀況,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對於人權的理念即是希望拓寬選擇的範圍,撐出選擇的空間,盡量讓人不要因為自身差異而缺少選擇權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