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日常

人是有機的存在

By 文揚 Wen-Yang 17 November 2022
人是有機的存在

今天的團體又好有收穫,像是一個安全信任的空間,仔細探討在人際關係、團體、溝通和互動的細節。 ⁡

老師講到Worker不能把自己的價值觀強迫推銷給別人,讓我覺得「分享」與「說教」其實常常在一線之隔。 ⁡

當Worker太凸顯自己的價值觀時,隱含了評價的感覺,將使團體成員壓力越來越大。 ⁡


關於評價的語言,除了想到非暴力溝通之外,我今天體悟到:人本來就是有機的存在,人的想法、經驗、故事本身是有機的,許多事情本身也是中性的,但是受到「評價」之後被切割成「好/壞」而變得破碎。 ⁡

有機體被切割之後,將不再有機,變成失去生命力的無機物。「評價」的語言不只帶來客體化、物化的作用,也將使對話關係變為獨白。 ⁡

然而,當稱讚也是一種評價時,那麼又該如何看待呢?想到之前非暴力溝通課程也討論過這題,可以儘量回到客觀事實本身。 ⁡

很重要的是,老師提到,人會想要評價的動機可能來自投射、成長過程的經驗。因此,當對方使用評價的語言時,可以繞到不同時空,回到當事人過去被評價的經驗,而不是「評價他的評價行為」,正面去解決評價的張力或衝突。 ⁡


「什麼叫機體?假設有一塊黃金,切一半變成兩塊黃金,很好阿沒有損失;再看,有一隻小狗切一半,不會變成兩隻小狗,他變成死狗了。」 ⁡

如同傅佩榮老師在《周易哲學》說的,「有機」的意義在於,本身就是完整的、本自具足的,若任意切割將破壞其完整性,必須以整體來看。 ⁡

我想到上次去植物園速寫時,發現植物真的長得奇形怪狀,對比於一般機械製造的工藝品,形狀非常不規則,然而,當你認知到這個奇怪的形狀是植物的時候,彷彿一切都變得合理!因為是有機體的緣故,所以接納植物的所有模樣,會知道植物是有生命力的植物。 ⁡

我想,有機體的道理即是如此。 ⁡


回到團體課的收穫,老師通常不會問我們事情的好壞,而是問「是否滿意」,這樣的好處是可以跳脫評價的語言。 ⁡

「那你滿意這樣的自己嗎?」 ⁡

老師上次提到,有時候在和案主工作,甚至會讓案主直接在鏡子前看看自己,並問他是否滿意這樣的自己。這樣似乎可以穿越表層的抱怨和憂慮,直達核心。 ⁡

最後,我覺得Worker必須帶著「人是有機的存在」的想法,用不帶評價的眼光和耳朵對待人,並接納對方的完整性,將其視為完整的主體。(本來面目?) ⁡

有機性意味著人本身是一體的、完整的,需要用整體的眼光看待,而評價的語言是以局部看待,將使人變得破碎,最終失去原本有機性,淪為被客體化碎片、物化的存在。 ⁡

這也能呼應開放式對話所說「尊重他者的他異性」,也就是接納對方是和自己一樣有機的存在時,那就有可能朝向互為主體的對話關係,而不是自我參照的獨白關係。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